□刘向阳
(接上期)
“东坡肉”的传说
“东坡”是我国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字”。苏轼不但擅长吟诗填词,而且食遍南北名撰佳肴,知味善尝,对烹饪艺术颇有研究,堪称为一位烹饪大师和美食家。苏轼烹制出的许多名菜,民间都以“东坡”为名。“东坡肉”就是苏东坡烹制的许多菜肴之一。据传,“东坡肉”、“东坡鱼”等名菜就是在光山县净居寺最先烹制的。现在,信阳各地风行东坡肉的制作,虽然制作方法各有千秋,但万变不离其宗,终究差别不大。
相传,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经常到古光州净居寺闲居。在净居寺时,苏东坡除作词、同和尚聊天外,常亲自烹制各种菜肴。
一天,家中来了客人,苏东坡又是买肉又是捣灶,打算烧一锅肉招待客人。苏东坡将肉下锅后,便与客人下起棋来。
不料,棋下了几个小时,直到肌肠辘辘时苏东坡才想起锅中有肉。苏东坡以为肉又烧焦了,一边道歉一边向厨房走去。到了厨房,掀开锅一看,肉不仅没有烧焦,而且香气扑鼻,色泽红润。苏东坡拿起筷子夹了块肉一尝,又嫩又香,连忙端上桌请客人品尝,客人赞美不尽。
苏东坡在黄州任职时,由于黄州肉价便宜,便经常炖肉吃,还挥笔而蹴,写了首炖肉歌:
“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元佑年间,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任职,发动民众疏浚西湖,在大功告成时,苏东坡把百姓馈赠的猪肉,绍兴黄酒等礼物,命厨师按照他总结的烧肉经验;“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烹制成佳肴给民工们品尝。“东坡肉”随即名扬四海。
“筒鲜鱼”的传说
“筒鲜鱼”是信阳百姓喜爱和经常食用的菜,因其风味独特成为许多餐馆常备的菜品,特别在面向普通百姓的大众餐馆,更是如此。
据传,“筒鲜鱼”是北宋年间由著名的杨家将中的杨腊红创制。
北宋年间,因同辽国连年作战,国库空虚,官府便加紧了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许多地方都有义军揭竿而起。当时在商城县一带,就有一支由一位名叫黄花的年轻人领导的义军。他们占山为王,劫富济贫,东征西讨,在商城、麻城、金寨、潢川一带屡败官军。弄得地方官吏惶惶不可终日,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报汴京。朝廷闻讯大惊,急往天波府请杨家将出马。无奈此时杨家将的男丁及会征战的女眷均在镇守边关,最后只得让一位自告奋勇的烧火丫头杨腊红领兵前往征讨。
杨腊红虽说只是一名烧火丫头,但却是杨排风的后裔,自幼练得一身好武艺,排兵布阵,无所不能。来到商城同义军刚一交锋,便首战告捷。于是当地官吏士绅纷纷献上鸡鸭鱼肉、山珍野味劳军。杨腊红见状大喜,便欲亲自下厨,做一顿可口的饭菜犒劳手下将士。哪知刚把一盆红烧鱼码好味,义军却趁官军松懈之机发起了偷袭。杨腊红只得丢下盆中的鲜鱼,上马与义军作战。
战斗持续了10多天,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黄花也被迫跳崖自尽。杨腊红大获全胜,凯旋而归,回到军营后又慌忙下厨。当杨蜡红端起10天前码好的鱼时,一股咸臭味扑鼻而来,杨腊红心想:“坏啦!”但仔细一看,鱼的色泽依然十分鲜艳,没有腐败的现象。杨腊红舍不得将鱼倒掉,于是,用水将鱼重新洗了洗,再加入一些调料,做了一盆鱼请将士们吃。将士们吃后无不拍手叫绝,说:“好吃!”纷纷问叫什么菜。杨腊红想起家乡开封用木桶腌制后而制作的桶子鸡,便说道:“此乃桶鲜鱼也。”
后来当地人用竹筒代替了木桶,且更加符合当地人的口味。从此,又鲜又略带臭味的筒鲜鱼便在民间流传开来,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信阳最具地方风味的菜肴之一。
这一传说是否属实,至今已无法考证,但历史上确有杨腊红其人。而在杨腊红剿灭义军之后,才从百姓口中得知,黄花军乃仁义之师,并非朝廷官府所说的山贼盗匪。然杨腊红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剿灭,已铸成大错。这令杨腊红悔恨不已,从此整日精神恍惚,郁郁寡欢,一病不起。但她却拒绝就医服药,最终含恨而死。杨腊红死后,将士们按她生前的嘱咐将其葬于城外风毛山上,至今山上还有她的墓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