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报道组

2013年1月6日,许世友将军长子、新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许光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84岁。

1月10日,新县县委、县政府在许世友将军故居前,为许光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许世友将军生前身边工作人员、老一辈革命家子女后代、部队首长和战友、许光生前亲朋好友,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不远万里前来吊唁。当地数千名父老乡亲也自发送许光最后一程,还有很多全国各地熟悉了解许世友和许光同志生平事迹的朋友,纷纷通过来函来电、网络短信等方式表达真诚的慰问。

苍松翠柏,哀乐低回。人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在泪光中向许光告别,向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表达着崇高敬仰和深切缅怀。

“父亲精忠报国流芳百世儿子替父行孝道义千秋”的挽联上,20个遒劲的大字,依稀向人们讲述着许世友将军和许光同志精忠报国、孝老爱亲两传承的传奇故事……

红星闪闪放光彩

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讲述了革命老区的后代在党和革命前辈的教育下,逐渐成长、成熟起来的故事。据《闪闪的红星》原著作者李心田介绍,许光正是主人公潘冬子的现实原型之一。

许光1929年4月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岗乡许家洼(今属河南新县田铺乡河铺村),是许世友将军与结发妻子朱锡明所生的三个儿子中唯一存活的长子。1932年,许光还不满三岁,父亲许世友将军便随红四方面军从大别山转战川陕,与家乡失去联系。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军不断对红军亲属进行追杀迫害,奶奶、姑姑带着年幼的许光流浪乞讨,历经磨难,颠沛流离,生活极其艰苦。

有一次,敌人扫荡鄂豫皖根据地,下令放火烧山,姑姑带着许光躲在山洞里三天三夜,忍受着炽热的温度。姑姑的头发都被烧焦了,才终于保全了许光。后来,姑姑下山给许光讨来几块硬窝头,饥饿的许光一口吞进去便噎住了,姑姑使劲捶他的后背,让许光吐出来才活了过来。

许世友将军离开家乡后,一直无法与家人联系,误以为家人早已遇难,而家人也一度以为许世友将军在战争中牺牲了。直到1948年,与许世友将军同乡的王树声将军到鄂豫军区当司令员后,有一次路过大别山,才带来了许世友将军不但没死而且还在山东军区当上了司令的消息。后来,许光到麻城找到正在进行土地改革的王树声将军,在他的帮助下,才得以和许世友将军团聚。当父亲问及许光想干什么时,许光毫不犹豫地说:“我想当兵,像父亲一样报效国家!”

许世友将军告诉许光,全国很快就要解放了,将来的新中国还要靠年轻人去保卫、去建设,没有文化知识是不行的。很快,许光被送往山东军区文化速成中学学习。参军入伍后,他又先后在华东军政大学山东分校、第十二步兵学校、第五航空兵学校、中国人民海军第一海军学校和海军高级学校(今大连海军舰艇学院)学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第一批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北海舰队的首批舰艇长。在北海舰队,许光始终在一线战斗部队接受摔打磨砺,始终向战友隐瞒自己是许世友将军长子的身份,始终用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学习训练来要求自己,圆满完成了海防巡逻、重大演习等战备训练任务,有力地捍卫了祖国的海疆安全。

替父行孝回家乡

从流浪乞讨到共和国第一批优秀的舰艇长,脱离苦海的许光可谓年轻有为,有着可以预见的似锦前程。

然而,此时的许世友将军却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难题:许世友将军的母亲十分惦记一手带大的孙子,经常跋山涉水到部队探望许世友将军和许光,又不习惯在大城市长住,执意回老家。许世友经过反复思考,做出了艰难的抉择,决定让许光回到家乡,照顾祖母,替父行孝。

对于许光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选择:在海军13年,留下,自会有大好前程,回家乡,就意味着要离开自己挚爱的军营,意味着牺牲,意味着选择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但看到父亲痛苦纠结的表情,许光做出了他人生中最艰难、也是最了不起的决定——回家乡新县!

那是1965年的一天,许世友将军摆了一桌菜,叫上家里的工作人员,为许光送行。父亲含着热泪对许光说:“大安(许光原名许大安,后许世友将军给其改名许光),你是我的好儿子!现在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我不能回家尽孝,只能由你代我回乡好好服侍你奶奶了。”

许光遵照许世友将军嘱托替父行孝,从繁华的海滨城市青岛调回到新县人武部任职,由一名当时海军作战部队的领导干部改任县人武部普通参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精心照料奶奶,为许世友将军解除了后顾之忧。后来,奶奶去世时,许世友将军正在东海前线视察海防、指挥备战,实在无法分身,又是许光替父行孝,为奶奶送终。

很多年以后,《上将许世友》有一集专门演这段故事。那年春节,大女儿许道江回家过年正巧看到了,就叫许光快看。许光眯着眼睛,看了看电影里的父亲和自己,非常平静地说了一句:“这有什么可演的。”在许光的眼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