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兴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这副楹联,原是近30年前一位书法家为一位领导干部而作,今天则成为不少领导干部自勉的名句,因为它表达了一个朴素的哲理。
而在岁月洗尽铅华之后,这个哲理更显深刻。今天,见兰考泡桐,人们想起焦裕禄;到大亮山林场,想起杨善洲;闻寿光蔬菜,想起王伯祥。这可都是十几甚至几十年前的事啊,虽然时代变化迅疾,人们却依然没有忘记。什么样的力量,让岁月洗不去人们的记忆?
甚至被记不住名字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共和国大厦的奠基,又有多少无名英雄长眠地下?改革开放的大业,又是多少默默无闻者一道助力使劲?名声也好,政声也罢,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但人民会在心中为他们立碑,青史会为他们留名。不戚戚于任上就干出惊天政绩,不耿耿于任上就有显赫声名,只问自己在任上为百姓做过什么,为后代留下什么,甘于“自己栽树,让后人乘凉”,而“功成不必在我”。党员干部都应当有这样的胸襟气度,这样的思想境界。
想起山西右玉县,这个曾经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而今树木成荫、造福子孙。这般巨擘神工,乃是从第一任县委书记开始,60多年来一届接着一届带领百姓干出来的。甘肃庄浪县,过去有名的“无雨苗枯黄,有雨泡黄汤”的“没治县”,而今成为“梯田王国”,被喻为“黄土高原上精心描绘的一幅景色迷人的风景画”。如此妙手丹青,同样非一任所能为,乃是十几届领导班子带领庄浪人,付出数十条生命浇灌出来的。
干事业就是这样,大至一国,小至一地,哪怕只想做成一件事,完成一个项目,往往都不是一人、一任所能干成的,都需要许多任乃至几代人的持续接力。这是事业的发展规律,不因个人的意志而转移。尤其是那些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打下的基础越牢固,福泽就会越久远。青藏铁路二期虽只用了近6年时间,但它的全线建成,却凝聚百年梦、历经三代人。对于领导干部而言,重大建筑也好、民生项目也罢,如果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凭个人意志大干快上,往往容易违背规律,出现“短命政绩”。
在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对好大喜功现象提出了批评。“竞技体育不能急功近利,只看成绩,更要有精神上的追求”;“教育不可急功近利,高校应回归教书育人功能”;“一些地方仍把‘增长’等同于‘发展’,热衷于‘做大做强’,而无意于‘做精做美’”;“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时刻,必须破除一味贪多求快、贪大求洋的‘大手笔’迷思”。
这些诤言深刻提醒各级干部,“功成不必在我”不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工作理念与干事要求。把这个源头理清了,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了,才会少些“今天上山、明天下河”的胡折腾,少些三五年改天换地的空豪迈,少些花拳绣腿的表面文章,而把眼光放于长远处,将心思用到打基础上,把精力贯注在实干中。各级干部更应深深懂得,功成之前,有无数前辈奠定了坚实之基;名就之际,不可抹杀诸多前任增续的砖瓦。“长江后浪推前浪”,但换来永不停歇的“东流去”,才是最令人欣然之事。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