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死得早,她一手带大了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其中的艰辛自不必说。等到孩子们一个个成家立业,她也风烛残年,老朽不堪了。
女儿们都很孝顺,隔三差五地买点软的和有营养的食物过来看她,也都很想把她接到自己家好好侍候着。但封建思想严重的她总觉得住在女儿家不是那么理直气壮,虽然儿子和儿媳妇对自己不太好,嫌弃自己邋遢、絮叨,甚至很多时候对她怒目相向,可她还是认为儿子这儿才是自己的家,是正根。
后来她发现,每次她把女儿们孝敬她的那些吃食全数上缴给儿子、媳妇时,他们也会对着自己笑一下,说话也会温和点儿。这重大发现让她有点受宠若惊,以前她怕女儿来得多了儿媳妇嫌恶,可自从有了这重大发现,她开始期盼女儿们来了——她们来了那些好吃的也就跟着来了。这些东西自己吃了就是浪费,嚼糠咽菜过来的人,吃啥不是吃?能填饱肚子就行,若是能换来儿子、媳妇的好心情,该多值啊?儿子是她的天,只要儿子每天高高兴兴的,比啥都重要。
那一次下雨,她摔坏了腿,住了三个月的院。出院时大女儿想把她接到自己家里住,侍候起来也方便。她本来也是同意的,但后来和女儿唠嗑时她却突然改变主意了,任凭女儿怎么劝,也一口咬定要回儿子家。一向温顺的母亲这时候却异常地坚决,这让女儿摸不着头脑,想不通她突然变卦的缘由。
儿子和媳妇本以为这下可算是甩掉她这个大包袱了,谁知道她竟临时改变主意非要回自己家。儿媳妇气急之下黑着脸横横地转身出去,坐在病房门口的长椅上怄气。一向怕老婆的儿子赶紧撵了出去,俯在媳妇耳边百般劝慰。病房里的女儿们也埋怨母亲不懂事,非要回家讨人嫌,说你好好的人家还嫌恶呢,你这躺床上不会动人家会待见?她也仿佛有点理屈,但还是咬紧牙关不改初衷。大女儿恼了,高声大嗓地问她究竟是怎么想的?
被一再地逼问,她也有点急了,在心里打转了半天的一句话冲口而出:“我刚想起来,快八月十五了,我儿他们两口子喜欢吃月饼。我若不回家,你们没人给他们送。”
门外长椅上的儿子和媳妇顿时愣住了,面面相觑,半天没说出一个字来。
(摘自《北京青年报》薛小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