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诗绮
2月24日正是农历正月十五,下午5时许,记者来到光山县南向店乡冷畈村,人们已经做好了“送灯”的准备,纷纷前往自家的祖坟。“送灯”是光山县及周边其他县区部分乡镇特有的一种习俗,每当农历正月十五傍晚,人们便带着已经准备好了的灯笼、蜡烛、烟花爆竹等来到自家的祖坟,挂上灯笼,点燃蜡烛,燃放烟花,以表对先人的感激与思念。
“送灯”是习俗
下午6时,天渐渐黑了下来,站在冷畈村遥望对面的墓山上,挂起的灯笼就像点点繁星,空中炸开的烟花壮丽多彩,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更是连绵不断。记者采访了赶回老家参加“送灯”的市民冷毅生。他说:“光山及周边一些地区,十分重视‘送灯’这项习俗,有些人即使过年或是中秋节没有赶回老家,但在正月十五‘送灯’时都会尽最大努力赶回来,与家人一同上山祭祖。”望着这一片壮观的景象,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封建迷信,但是冷先生十分真切地向记者阐述:“每个国家、民族、地区都有它各自的民俗文化,西方国家的圣诞节、感恩节等,我们国家的泼水节、火把节、刀杆节等,都有其各自的表达方式。我们这边无论是挂灯笼也好,放烟花爆竹也好,都是表达了我们对先人的感激与对逝去亲人的热切思念,是一种精神寄托,也是本地人民十分重要的精神生活。抚今追昔,没有先人就没有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这同时也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尊老敬祖和不忘本的传统美德,就像许多人们每年清明节时都要到烈士陵园去,给那些为了我们中华民族而献出生命的战士们献上一束花,表达了无论过去多少年人们也不会忘记他们的热烈感情。我们光山这边的‘送灯’仪式也是同样的道理,跟封建迷信有本质上的区别,对于封建迷信活动,我们要坚决反对。”谈及此,不禁让记者想起了位于我市贤山寺门口的那些卜卦算命的地摊儿,每当庙会或是正月刚过完,前来上香许愿的人们都会被那些摊主所“骚扰”,经常会有人上当受骗,伤财损物,侵扰了人们正常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此,记者提醒市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分清什么是习俗,什么是封建迷信,然后坚决地向封建迷信说“不”。
敬祖重在心意 铺张浪费不可取
冷毅生告诉记者,同样是送灯祭祖,有些人家送的供品多,有些较少,烟花爆竹也是,就拿他认识的一位做生意的老板来说,“送灯”时仅购买烟花就花了近万元。还有另外一些人家,比如说他们看周围邻居买了多少祭祖用品,他们就非得买的更多些,一方面他们认为买少了是对祖上先人所敬的“心”不够,另一方面也不乏攀比的风气在里面,讲排场,却造成了铺张浪费。的确如冷先生所说,记者在墓山上发现,有些人家仅烟花就放了40分钟不止,对比而言,那可能足够一户贫困家庭吃上一年了。冷先生对此也表示十分反对,他告诉记者:“勤俭节约同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送灯’民俗讲究的是心意与心诚,我认为并不是哪家花的钱多就是更加敬祖。反而,早在数十年前,逝去的先人们也过得是十分艰苦的日子,他们靠勤劳朴素一步步为了后人们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着。如果后人们如此铺张浪费、奢侈不堪,岂是对他们的敬意?如果那些经济条件不错家庭能够拿这笔开销去资助贫困家庭,才是对先人们最大的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