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何海荣

“十五大于年”,元宵节在光山人眼中甚至比春节更重要。在光山,人们所舞的狮子头面具多半出自一人之手。他就是谈开峰,远近闻名的牛皮狮子头手艺人。

谈开峰今年61岁了,家住光山县南向店乡陈墩村,做牛皮狮子头也有近20个年头了。说到为什么人到中年时改行学做狮子头,老谈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看着村里老人做狮子头的手艺没落到近乎失传,从小就对狮子头做法很有兴趣的他决心专门学习这门手艺。凭着木匠的功底,老谈向村里的老手艺人请教,到外地求学,不断地钻研和摸索,他的狮子头面具越做越好。

说到牛皮狮子头的制作工艺,老谈说大概分为这几个步骤:清水泡胀新鲜水牛皮,刮去牛毛和腐肉,再用特制的药水泡。泡好后的牛皮裁成块儿,蒙到木制的狮子头模型上,待成型后取下。装上木框架,用石膏粉将表面打磨光滑,上色,刷漆。将布缝的狮子衣与狮子头连起来,装上铃铛和配饰,一个完整的狮子面具才算完成。

泡牛皮的药水是老谈的独门秘方,全凭这个。老谈的狮子头才易成型,耐保存,不易破损。说起狮子头能存放多少年,老谈特自豪地说:我做的狮子头,就是用个50年,100年也绝不会破。说着拿出一个旧狮子头告诉记者,说是邻村十几年前定做的,拿回来重新上色的。记者接过来细看,只是表面颜色有些脱落,旧狮子头形状完整,牛皮本身没有任何破损。

制作狮子头全程手工工艺繁琐耗时,加上新鲜水牛皮供货受到时令的限制,老谈每年做狮子头的时间是从农历九月、十月到来年正月,每年最多只能做50个。本地能卖到10个左右,其他的全被江西、湖北等外省的经销商批发走,他从来都不愁销路。

说起手艺的传承和发展,老谈说他从来没有带过徒弟。记者问是不是他的独门手艺不愿外传?老谈笑着说:没有人愿意学这个,不挣钱,每个狮子头刨去成本,挣的就是个功夫钱。还有就是刮牛皮时毛皮腐肉的膻臭味一般人都忍受不了,我每次刮牛皮,家里人都跑得远远的。再者就是做牛皮狮子头耗时耗力,得需要时间和耐性,很少有人愿意沉下心来学习这门手艺。

老谈坦言,自己没有美术的功底,给狮子头上色时手艺差了些。过去村里制作狮子头,每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而如今他需要一个人完成所有工序。记者采访时正赶上老谈在给狮子头上色。记者看到狮子头上画着大红花,狮子嘴上还有类似火焰的花纹。老谈介绍说,狮子是吉祥兽,画上大红花是寓意吉祥,传说中的狮子是喷火兽,所以要画上火焰花纹。

若干年后,也许这种手工艺制作的牛皮狮子头面具会消失,这种手艺也会失传,但对于此时的老谈而言,将爱好变成了终生的事业,制作牛皮狮子头他乐在其中。靠着制作狮子头补贴家用,抚养儿女,勤劳的手艺人总是能得到丰厚的回报,不只金钱和物质。通过狮子头,老谈也收获了友谊,结交了不少天南地北的朋友。他也时常翻阅典籍,研究舞狮和制作狮子头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典故,津津乐道地讲与后辈人听。

手艺人有着他的苦与乐,老谈坚持着,守望着他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