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晓峰
前两天,笔者乘坐公共汽车走亲戚,同排座位右侧坐着一名约十四五岁、手中提着一个厚厚书包的小青年。因为是同路,笔者和他搭起了话。交谈中,得知他是某中学三年级学生,今年15岁,书包里背的不是拜年的礼品,而是寒假作业。
笔者问:“为什么拜年还要背着这些书本呢?”这位学生说:“放假前学校布置的作业特别多,十多门功课,每门都有寒假练习册。同时,班主任还要求我们两天写一篇日记,一周写2篇作文。”听了这位学生的话之后,笔者感到十分惊讶,便问:“为什么老师要布置这么多的作业?”他说:“班主任说了,我们离考高中还有不到半年的时间,这些作业必须完成。班主任还说,对完成作业任务好的同学奖励20元,对完不成作业任务的,每少一题罚款5元。同时,还在班里的黑板报上进行通报。”我听后又问:“其他年级也有这么多的作业吗?”这位同学回答说:“我的妹妹上初一,除了没有布置写日记和少交2篇作文外,其他的寒假练习册都差不多。”
我终于弄清了背着书包走亲戚的原因:亲戚要走,作业要完成,为了两全其美,他只好把作业带着走亲戚,写一点,少一点。
下车后,我边走边想:“学校何必要放假呢?就是不放假,学生们有这么多的作业任务也是不少的。班主任为什么要规定那些奖罚措施?这会不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作了一些调查。在调查中得知,不少学校为了名誉、学额,制定了多项不太切合实际的奖罚措施,比如某年级参加某竞赛获第一名奖励多少元、第二名奖励多少元、倒数罚款多少元、考上重点高中奖励多少元……奖罚的内容十分细化,教师们根据学校出台的办法实施奖罚。这样一来,学生放假走亲戚,不带着作业去才怪呢!
笔者认为,放假前老师给学生适当布置一些假期作业,也是理所当然。但如果像这位学生所说的那样,可就坑坏他们了。教育应该是快乐的、顺其自然的,而不是扼杀人性、把人培养成考试的机器。难怪长春市16岁女孩因为寒假天天写作业而发出“人生太没有意思”的感叹,她的感叹其实就是对寒假作业太多的一种控诉。
笔者建言,各学校一定要按照国家和省市县教育部门的要求,切实做到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意愿,不能让寒假成为孩子的一种包袱,让他们真正度过一个欢乐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