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金福

近日,笔者到乡村走访时,碰到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伯,他相告,前些天,上级有关部门在其所在村里组织开展了“文化下乡”活动,不但给村民们送了大红春联,而且还送了一场戏,很受村民们的欢迎。可老伯说,这样的“文化下乡”却像“一阵风”,组织一次就没有了,希望“文化下乡”能变成“常下乡”。笔者听了也深有同感。

据了解,每逢节日,尤其是春节前后,一些单位就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有的送电影、有的送戏、有的送科技书籍、有的送春联等等,很受村民的喜爱和欢迎。可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往往只是“蜻蜓点水”,就像一阵风,吹过就难回头了。有的今年送了,要过好几年再送;有的送了一次,就不送第二次了;有的甚至只是做做样子、搞搞形式,拍完电视、上了报纸就完事了。其实,老百姓对这样的“文化下乡”活动是非常渴望的,他们希望这样的活动能经常送到他们身边,让他们感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充实。可由于种种原因,“文化下乡”却变成了“一阵风”,今天吹到这个乡,明天就吹到了另一个镇去了,致使很多村民刚刚感受到“文化下乡”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快乐,还在意犹未尽之时,“文化下乡”却走了,对此,村民很遗憾。

笔者以为,有关部门在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时,应不仅仅只把活动安排在节假日期间,或一年到头只安排在春节前后,应该使下乡活动平常化、经常化,从而使“文化下乡”活动让村民真正得到实惠。同时,有关部门要多动脑筋,多出点子,切莫把“文化下乡”活动仅仅局限于送戏、送书、送电影等小范围,要多送些与村民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精神文化,让村民们真切地感受到“文化下乡”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充实和愉悦。

笔者衷心希望有关部门把“文化下乡”活动当作一项民心工程认真对待和组织,把“文化下乡”真正送到村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