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维
穿过嘈杂的马路,走进幽静的息县老文化馆家属院,一处紧贴外墙的楼梯斑驳破旧,在小路旁边显得有些特别。小楼上住着两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男主人和他患病多年的妻子。男主人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守护着病妻,这一守就是32年。他用一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默默付出,唱响了一曲相濡以沫的爱的赞歌。他就是息县文化馆退休职工周保国。
疾病来袭,坚定守护之心
1980年秋天,47岁的周保国突然接到关店老家捎来的消息,妻子陈冰洁在打谷子时晕倒了。正在息县文化馆忙碌工作的周保国一刻都不敢耽搁,请完假急忙往老家赶。到家时只见妻子有气无力的躺在床上,双眼紧闭,脸色苍白。有着多年行医经验的老岳父在一旁轻声对他说:“依情形看像是得了脑炎,咱这治不了,得尽快出去看,早确诊早治疗啊!”听完岳父的话,周保国的心里一沉。他怎么也不相信一向乐观向上、身体健朗的妻子会得这种病!看着床边年仅4岁的小女儿,一阵酸楚顿时涌入心间。妻子比自己小两岁,两人共生育了五个女儿,最大的还不满18岁,和二女儿一起在县高中读书,另外三个则由妻子一人在乡下带着,家里田里的活都是妻子一人扛着。像这样的好媳妇好母亲老天怎么忍心让她得这种病?那一夜周保国坐在妻子床前想了很多很多……也就是那一夜,“不管再难也要给你治病!不管再苦也要守护着你!”的想法深深地根植于周保国的心中。
第二天一早,安顿好三个年幼的孩子,周保国便背着妻子踏上看病之路。乡卫生所、县医院、市专科医院……周保国就这样一路背着妻子到车站,排队等车,挂号看医生。最终,妻子被确诊是患了病毒性脑炎。经过医院四个多月的精心治疗,陈冰洁的病情得到控制,右腿强直情况也得到缓解,但却落下了神经间歇性失常的后遗症。依当时的条件,医生告诉他这种病很难根治,只能靠药物控制,建议回家慢慢休养。面对无奈的现实,周保国紧紧握住妻子骨瘦如柴的双手,坚定地对她说:“不怕,回家我也会好好照顾你,你一定会好起来。”
再苦再累,丝毫不改守护之情
回到息县后,周保国考虑再三,忍痛变卖了老家的房子,偿还了给妻子治病时借的债,带上妻子和乡下三个女儿来到县城,一家七口人挤到单位给腾的两间仅三十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虽然城里住的挤,可县医院条件肯定是好些,有利于妻子的治疗。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周保国一人的肩上。给妻子煎药喂药,做饭喂饭,洗衣洗澡成了周保国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这些事情在周保国看来都不是难事。让他最操心甚至有些怕的是妻子生气。因为情绪一不好,容易诱发神经间歇性失常。一旦发病,脾气就会更暴躁,神志模糊,言语不清。
一天下午,周保国赶着去上班,这时妻子却想让他陪着出去走走。周保国告诉妻子:“单位有急事,明天再出去吧。”妻子没吭声,他也没多想,关上门出去了。刚到单位没多久就听见有人在外面大声叫他。他撂下手中的工作,慌忙跑出去,这一看不要紧,妻子摔倒在不远处的一个小斜坡路上,隔壁邻居正帮着扶她。周保国踉跄地冲到妻子跟前,看到妻子的额头被路上的石子划破,嘴里嘟囔着:“工作忙,不陪我;工作忙,不陪我……”周保国知道妻子的病又犯了,赶紧背上妻子去了医院。经过检查,妻子头部只是轻微擦伤,可原本活动就不方便的右腿却给扭伤了,得静养一段时间。医生临走之前专门嘱咐:“这种病一定得想法让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情,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背着妻子出了医院大门,天色已晚,冷风飕飕的往衣服里钻,想起医生的话,想着受伤的妻子,想到明明知道妻子情绪不好容易犯病,怎么就没按她的要求办?要是陪着妻子肯定不会受伤。本来就有病在身的妻子,因为自己的疏忽又病上加伤,自己实在太对不住她了……内疚、自责、苦楚一时间涌向心头,眼睛不禁模糊起来,四周似乎更加的黑暗,看不到前方的路,心如巨石压迫,腿跟灌了铅一样。原本不到一里的路,那次他却足足走了近一个小时。快到家时,一眼看到房中的灯还在亮着,原本昏暗的灯光,那晚却是十分的明亮。它刺穿了黑夜,深深地照进了周保国的心里。“眼泪不能让时光倒流,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既然事情已经发生,就要以此为戒,今后要尽可能顺着妻子的意,想法让妻子更加舒心、顺心,决不能再让妻子受到伤害了。”周保国暗暗对自己说。
经过这件事情,周保国对妻子的照顾更加细微。早上要是妻子想吃油酥馍、菜盒子之类的,他就赶紧出去买,再一路小跑回来,只为了让妻子能吃上热的。晚上有时候妻子想吃馄饨了,他就从西街走到北街的那家馄饨店去买,只因为妻子觉得那家的更可口。单位偶尔会组织看电影,他也总是先征求妻子的意见,如果想去,就背上妻子一起。周保国清晰地记得有一年冬天他们一起去看电影,虽然都穿得很厚,可他还是担心座位太冰凉,冻着妻子了,就让妻子坐在自己的腿上看。那次他们是最后一个离场,因为电影结束时,自己足足用了近五分钟的时间来揉腿,才使得麻木的腿脚恢复过来。妻子也很是心疼,可他却乐在心里,因为妻子坐着舒服、看的高兴,自己累点值得。周保国就是这样用心、细心的守护着妻子。
在照料妻子的同时,周保国还得照顾好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单位的工作也要干好,其中的艰辛不是常人能体味的。多少次起早贪黑累得浑身酸疼!多少次在家熬夜加班至黎明!多少次在外时为妻子牵肠挂肚!这些周保国早已记不清楚,他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我要坚持,因为选择了坚守,就绝不能向困难屈服,这样才能守护妻子、守护着家!
守护成为习惯,没有退休“之期”
13年后,周保国60岁,他光荣退休了,女儿们都渐渐长大,单位也给分了二楼这间50多平方米的房子,生活环境有所改观。可由于长期卧床和用药,妻子右腿和右手僵直的状况却越来越严重,大小便失禁的情况也时有出现。本该享受退休后惬意生活的周保国,又一次“固执地”选择独自照顾老伴。他说,自己身体还好,十几年也习惯了,要是一天不照顾老伴心里不踏实。孩子们能理解父亲对母亲的感情,也明白父亲是不想给她们添麻烦,最终答应了。就这样,周保国把所有的心思都用来照顾妻子。
因为排水的问题,他们家一直没装厕所,所以不管刮风下雨,他都早起先把自制粪桶提到楼下一百余米远的公共厕所倒掉,然后再给老伴穿衣洗漱,接着煮上妻子爱吃的稀饭,收拾妥当后,再到街上为老伴买她喜欢吃的早点。天气好的时候背着老伴到楼下晒晒太阳,阴冷天的时候给老伴捶腿揉手,坚持每天都给老伴擦洗身体。老伴大小便失禁时,周保国从不嫌脏,总是及时给老伴换好,自己再拿出去清洗。“老伴在自己心里是妻子、亲人、也是孩子。为老伴做这些事情,是很自然的。”周保国平静地说,“天热的时候换洗的衣服很容易干,可到冬天就不行。为了让老伴能随时换上舒适的衣服,冬天洗完后我就在炉子旁边给她及时烤好。这样她穿在身上舒服了,我的心里也就暖和了。”
周保国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感染了女儿们,在她们眼中父亲不仅慈爱,更是伟大。她们总是嘘寒问暖,争着为老人买衣送饭,陪他们聊天解闷。对此,周保国却经常对孩子说:“你们都有家有事的,不用经常过来,我身体还好,可以照顾好你们的母亲,不必太担心。”平凡而又充实的日子,本该就这样慢慢地流淌着直到永远。
可四年前,周保国被查出结肠长有肿瘤,不排除是恶性的可能。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情,一向乐观向上的周保国开始有些消极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身体一向硬朗,老了老了怎么会得这种病?一得病自己非但不能照顾老伴了,还会给孩子们增添不少麻烦。这种情绪使周保国开始时不太配合治疗,还是老伴及时察觉这一状况,“你要不好好治疗走了的话,我绝不多活一天!为了我,你还得坚持啊!”正是这一句话给了周保国求生的动力;正是这句话让周保国更加坚定坚守的信心;正是这句话让周保国获取了他所谓的第二次生命。最后因为发现早和手术成功,周保国病情得到及时控制。在女儿们精心照顾和老伴的时时鼓励下,半年后周保国身体和精神状态恢复得很好。
“要不是老伴那句话,我肯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可以说是老伴救了我。”周保国深有感触地说,“身体基本康复后,独自照顾好老伴也是不现实了,但我还是想尽所能去照顾老伴,为她服务。”孩子们担心父亲的身体,都纷纷提出搬到自己家住,方便照顾。可周保国却说:“你们的心意,我都明白。你们不都看到了嘛,我的身体已经没太大问题了,这房子也住习惯了,不愿动了。重活你们都抢着做了,那些爸还能做了的,还是让我亲自来为你们母亲做,这样经常动动对身体也好,爸这心里也更踏实。”孩子们拗不过,也只能答应了。此后,周保国又开始为老伴做他力所能及的“服务”了。早上还是准点起床,为老伴熬上稀饭,买上小吃,再为她穿衣洗漱。按时为老伴端茶喂药。要是不出去,就在家陪着老伴,聊着他们一起收藏的点点滴滴的欢笑,想象着更加美好的日子。有时老伴想出去透透气,他总是自己先到楼下,看孩子背老伴下楼时,还紧张地招呼着慢点注意点,生怕给碰到了。夜晚总是要等到老伴睡了,为她盖好被子,自己再睡。这些“服务”逐渐成了周保国生活中的习惯。
守护守得幸福永相伴
直至今日,80岁的周保国已是白发苍苍,视力和听力也大不如以前,但身体精神依旧硬朗。78岁的妻子现在神志清晰,耳聪目明,扶着东西,自己还可以慢慢活动。“能把老伴照顾到现在的状态,我也很知足了。到了这个岁数,也没什么过多的想法了,惟一的期望就是老伴能好好活着。这对我来说最重要。”周保国动情地说。在旁边坐着的妻子激动地说:“要不是他这三十多年的坚持,我们这个家也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样子;没有老伴一直的照顾,我也不可能走到今天。”说完两人相视一笑。虽是淡淡的笑容,可在冬日阳光的照射下,却是那样的灿烂动人。
照顾患病的妻子看来很自然、很平凡,但32年,不抛弃、不放弃,始终如一的用心照顾,却绝非易事,甘苦自知。从黑发到白首,周保国用他32年的坚守,用最朴实的行为,笃行着“我用一生为你守护”的誓言,也诠释了为爱守护不仅是责任,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