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一个《我的父亲是一个收棒子的》的网帖蹿红网络。发帖者是出身农家的大学生李贺,目前在一家远洋运输公司实习。这篇3000多字网帖,记录了父亲李秀起艰辛的人生,开着“三马车”收棒子,中午路远不能回家,只能“干嚼”4元的烙饼。“父母就是这样用‘卖苦力’挣来的钱,供我和两个姐姐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为‘读书人’”。(2月4日《中国青年报》)

很多网友被这样的“炫父”帖感动,“泪奔”,甚至将该帖誉为最牛“炫父”帖。有些网友还表示,该帖也改变了他对生活的态度,从抱怨“父母没本事、没钱没权”到切实领悟人生真谛。

一段时间以来,“富二代”“官二代”之类的炫富之举,喧嚣于网络以及公共话语空间。一度,以往那种源自生命本真的人间情愫,像帖子中描述的父子深情等,居然也变得不那么大大方方了。这实在是一种极大的扭曲,甚至是对真情的一种亵渎。可以说,发帖者李贺的转变,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很多人的情感倾向。

其实,“收棒子的父亲”并不值得特别关注,倒是那种刻意隐藏这样一个事实的做法才值得关注。这种“社会病”的治疗,既需要个体的勇气和认知,也需要整个社会的认知转型。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一个辛苦劳动的父亲都成为社会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