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小孙子阳阳从幼儿园回家告状,说班上小朋友打他,我问打了哪里,他指着圆圆的脑袋说:“打了我聪明的地方。”这就是幼儿的感觉和语言。

然而,也有人不让孩子这样表达。一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问小朋友:“大雁为什么排成队?”“小猫咪为什么总爱舔爪子?”“吃饭时为什么不能看书?”“气球为什么会飞上天?”很好,这都是启发式的提问,那些五六岁的孩子举起小手,快乐地抢答:“大雁排队是为了去吃蛋糕。”“小猫咪捉不到老鼠害羞了。”“吃饭看书会把书吃掉。”“气球飞上天是为了捉小鸟。”这样的回答,大抵也如阳阳“聪明的地方”一样,是儿童自己的语言,它代表着天真、活泼、快乐。而且,这是游戏,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考试,然而,主持人却说:“哎呀呀,回答得不好,回答得不妙。”于是,她就作了复杂的、成人式的更正。谆谆教导倒也客观而富真理性,只是,孩子们根本就没听懂;而想象、天真、快乐,也都荡然无存。

“道可道,非常道。”陈规难锁活跃的思维,石头压不住勃发的嫩芽。这样的故事,在生活中常常出现。比如,在某次婚礼上,司仪请几位小朋友上台回答“结婚是什么意思”,一男孩说:“结婚了,两个人就在一起吃饭。”回答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结婚了,有饭吃饭,有粥喝粥,同甘共苦,生死相依。他说得全场寂然,鸦雀无声。回味一下这孩子的意思,有可能使我们成人滚落几滴泪珠,也有可能发一长叹。第二位是女孩,她说:“结婚了,就是一家人了。”内容更多,指向也更到位,而且,显出了亲爱与和睦。新郎新娘听罢,幸福地相视微笑。第三位是手里捏着喜糖的五岁男孩,他说:“结婚会带给大家快乐。”是呀,大家吃喜糖、喝喜酒,新郎新娘高兴,大家也高兴。这话引来掌声一片。就这样,三个孩子天真地、天才地、天然地,道出了爱情、婚姻的真谛、本源,而且纯洁、美丽、善良。此中有真情,无势利,更无涉有房有车、夫妻赚大钱之类。

有一篇童心闪烁的美文。作者是浙江诸暨初小三年级郦思哲,题目是《妈妈回来了》,荣获“首届冰心作文奖”一等奖。全文照录如下: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文章写得从容、真实、质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绝不雕琢,更不做作。令人感慨的是,关注和提倡这样写作的人,让孩子们讲孩子的话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摘自《文汇报》张百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