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锐 周海燕

在信阳工业城城东办事处和谐社区,有一个被群众称之为“聊天室”的房间,许多“脸红脖子粗”的人,只要进去喝过茶、谈完心,出来时大多都会握手言和。这就是为辖区群众“说理、说法、说情”的城东社会法庭。

胡正刚是城东社会法庭的一名调解员,他以前是基层派出所的一名协警,从2009年社会法庭成立起,他就来到了这里。他告诉记者,亲和力是社会法官最大的优势,社会法庭共选任了23名德高望重、乐于奉献的民间人士充当社会法官。在社会法庭办公室里,记者看见墙上挂满了群众赠送的锦旗,而一块写有“一事申诉八年,社会法庭解难”的牌匾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胡正刚向记者介绍说,那是社会法庭刚成立不久,城东办事处袁寨村罗湾组村民陶正红来社会法庭反映:其女儿2001年出生,到了8岁时,生产组始终不予调整责任田,导致女儿无土地承包权,并称其在2006年至2008年先后到平桥法院、市中级人民法院、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诉,均被驳回法律请求,最后到社会法庭请求帮助。社会法庭立即对此事展开调查,并到该村民组召开群众代表大会,通过社会法官耐心细致的解释,陶正红最终与该组达成调解协议:从该组预留的机动地中给予解决。事后陶正红给社会法庭送来了此匾。

社会法官运用个人的威望、所掌握的风土民情、伦理道德等经验,坚持法情并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诚待人的原则,就地处理纠纷,化解矛盾。社会法庭依照法律规定,免费对婚姻、赡养、继承、土地承包、宅基地使用、民间借贷、损害赔偿等纠纷进行调解,调解方式、程序、结果以纠纷化解、群众接受为目标。截至目前,社会法庭立案200余起,调成率97%,无一名当事人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