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峰
时下,人们对“吃”小心了。一些团拜会、年会纷纷取消,高档酒店出现“退单潮”。“舌尖上的浪费”已呈现出人人喊打之势。然而,节约重在实践,贵在坚持,如果不能付诸行动,不能持之以恒,那提倡节约就变成了一场不折不扣的“作秀”了。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早在春秋时期,俭朴就作为一种公德,为智者仁人所大力倡导。《左传》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把俭朴作为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把奢侈看成是一切恶行的根源。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多少年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艰苦朴素、勤劳节俭都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美德,得到倡导、保持和发扬。然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却认为现在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了,“节约”的道德观念陈旧了,“节约”的道德要求“过时”了。有的甚至把“节约”放在破除的行列里。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时下几乎成了“小农经济思想”的代名词。奢侈被认为有“派头”,“节约”反被认为“无能”。有的人奢侈浪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享受生活,尽情消费”,“好日子先过,超前消费”,“打肿脸充胖子,炫耀消费”成为部分社会群体的“时尚”和生活理念。在生产生活中浪费水、电、油、纸的现象普遍存在。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有些人民“公仆”,在“节约”与浪费大错位的问题上,也是非不分,甚至带头讲排场、比阔气,贪图享乐,不思进取。
浪费尤其是公款浪费,牵涉千丝万缕,不要以为“管住了餐桌管住了胃”就天下大吉,每一笔浪费的背后,对应的都是不受约束与制衡的权力。只有管控好权与钱,节约才能从纸面上兑现为扎实的作为。说来说去还是两个路径:一是自上而下在编制预算的时候,手要紧一些,既要对消费的数字负责,还要对数字背后的性价比负责,晒出“看得懂”的账单;二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只有权力谦抑了、审计监管严苛了、事后责罚到位了,铺张浪费才会有利剑悬在头顶。
建设节约型社会,最关键的是要将这种认识转化为每一个人的实际行动。我们应牢固树立“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的荣耻观;党员干部要带头大兴节约之风,为群众做出表率;每个家庭都要节约持家,不要铺张浪费,不超前消费;每个公民都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自觉弘扬节约的优良作风,养成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油、一粒米的良好习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从具体事作起,真正付诸实践,长期坚持,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就一定能在全社会进一步发扬光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