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生

年末岁初,笔者注意到信阳日报的摄影图片,大多报道了从城市到乡村的送温暖活动,颇有感慨。前不久,信阳日报刊发的一幅新闻图片,文字说明称某单位向中心城区某小学捐赠了价值3万余元的羽绒服、棉衣等保暖衣物,以及文具用品等,大力弘扬了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

首先,笔者为上述摄影报道拍手叫好,心里涌淌着股股暖流。但仔细浏览图片后,发现孩子们身处宽敞明亮的教室,身着艳丽的羽绒服,着实活泼又可爱。但不禁疑窦丛生:那里接受捐赠的孩子是否感受到了此项活动的温暖?那里是不是最需要我们救助的地方?我市八县两区边远闭塞的困难学生都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人送羽绒服和文具吗?当然,宽敞明亮的教室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身着羽绒服也无可厚非,多一件既利于换洗更利于保暖。相形之下,1月30日信阳日报《城市报道》版刊发的一组新闻图片,叫笔者拍案叫绝。同样的主题,报纸版面不仅清新,而且图片主体突出了困难群众接受慰问的场景,文字简洁,生动形象,打破了以往新闻图片报道突出领导干部的窠臼,这样的新闻报道不但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而且传递出党和政府一心为民的新风。

时下,春节临近,是了解民情的最佳时期,问政于民知得失,问需于民知冷暖,问计于民知虚实。我们党一贯倡导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开展温暖冬天活动,要把温暖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给最需要的人们。对他们遇到的诸如子女就学、医保低保、劳动权益等实际困难,要放下身段倾听,想着法子帮扶;对生产经营困难企业和特困家庭,要在走访过程中把精神慰问同物质慰问结合起来,把“访问”与“解困”结合起来,实打实地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实打实地为他们走出困境想办法出点子,让他们度过最温暖的冬天。

雪中送炭胜于锦上添花。当群众面临困难的时候,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社会工作者伸出援手,献出爱心,既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帮助困难群众渡过了难关,尤为珍贵。友爱产生和谐,互助激发力量。眼下,我们要以对困难群众的深厚感情,切实把年终送温暖、献爱心、希望工程等系列活动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要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成果转化为关心困难群众的实际行动,不但要在捐助活动中带好头、作表率,更要把温暖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