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广义
“我原来是在建筑工地上搬砖、提灰斗的一个小工。当年找工作难啊!”对记者谈起其创业经历时,在淮滨县芦集乡投资几千万元的富昌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徐金富滔滔不绝,“那是1994年年初,俺们到上海打工,一说是河南的,人家不要。我找到一个工地,听说那里的老板姓徐,我就直接找老板。因为我们是一个姓,他收留了我,让我负责后勤材料管理。凭着勤奋,我把那里的材料管理得井井有条,减少了浪费。”
“1994年下半年,我到了广东东莞,帮人家看果园。在那里,我学了很多果园管理技术。我还和很多果品公司的老板打交道。”
“路熟了,人熟了,我干起了收废品的行当。有一天,我骑着三轮车收废品,遇到一位老人从集市上买了一个不锈钢衣架扛着,很是吃力。我就让他坐上我的三轮车,送他回到一个大院里。临走时,这位黄姓老者说,明天来这里,有一些废品让你收。第二天我来到那个大院,找那位老人,门卫说他是董事长。他们好酒好菜招待我,临走时我收购了很多废品。时间长了,黄董事长感到我老实能干,很信任我。有一次,黄董事长让我跟他一起到一个仓库里,指着面前一大堆废铜说:‘你看这一堆东西能卖多少钱?’‘估计能卖七八万元吧。’‘你弄去卖了,我只要8000块。’后来我卖了8万元,回来全给他,可他就是只拿8000元。那位黄董事长还介绍了几个厂家,让我去收他们厂里的废品,我一下子发财了。”
“做事还是先做人,要以诚待人,有爱心!”徐金富最后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