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京山县城一个工厂,机器轰鸣,一片忙碌。秸秆正从进料口进入传送带,再经过烘干、气化、燃烧,然后带动汽轮机“生产”出电,送入电网。昔日的废弃秸秆,如今变成了“金条条”。日前,笔者见证了农林垃圾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54岁的董明是荆门市五三农场五台队的农工,去年种了18亩棉花。棉秆烧了影响套种的小麦,运走又浪费人力,如何处理棉秆成为她一大心结。这天,京山凯迪新能源公司燃料收购员来到董明的田间,买走了她的棉秆。

京山凯迪是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2008年投资建设的,占地300多亩,从事农林垃圾等生物质发电。平均每天收购1300吨秸秆、稻壳、树枝等,发电近60万度,每度电上网价0.75元,仅这一项就收入45万元。除此之外,发电剩下的灰渣也是“宝”,卖给建材公司,一个月又多收3万多元。

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董事长陈义龙告诉笔者,两吨秸秆的热值相当于一吨标准煤,可以发电2000度,但其平均含硫量远远低于煤,对空气的污染更小。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为6.6亿吨,其中至少有2亿吨可用来发电2000亿度。这样电力紧缺局面可以得到缓解,笼罩天空的滚滚烟尘也会好转。(梁相斌 徐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