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题组

2012年1月至10月,全市通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成各类交易业务501宗(次),交易额71.80亿元,为地方政府增收节支5.50亿元。省监察厅、省治工办在全省推介了我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的经验做法。当年11月份,一个8000万元的宁西铁路工程物资采购项目首次进入我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开创了我市铁路工程项目进入地方交易平台的先例。

这是我市2012年在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中坚持建设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操作程序化、监管科技化、查案常态化“五化”工作思路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

建设标准化 搭建高规格交易平台

我市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从全市公开选拔12个业务精、文化高、素质好的年轻干部成立公共资源交易部,将3000多平方米的市行政服务中心四楼作为交易平台的办公场地,设置了1个业务集中受理窗口、9个分类业务办理窗口、10个投标报名受理窗口、3个开标厅、5个全封闭评标厅、1个大型多功能交易大厅、1个专家统一管理抽取工作室,基本满足各类公共资源交易场地需求。在评标现场安装人面识别系统、手机屏蔽仪、自动手机存储柜、视频监控系统和音频采集系统,实现了对开评标现场的全方位、多角度、零盲区、自动化监督管理。

管理制度化 用制度管事管人

我市印发了《信阳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方案》,严格按照统一进场交易、统一评标专家库、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交易监管的“四统一”运作机制;印发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办法》、《公共资源交易评标专家和专家库管理办法》、《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发布管理办法》、《招投标业务运行程序(暂行)》、《中介代理机构入场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招标代理机构比选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出台了《开评标管理规定》、《评标专家管理规定》和《信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不良行为记录和黑名单制度管理暂行办法》,对业主单位、投标企业、中介机构、评标专家等相关人员进行规范管理。

操作程序化 促使公共资源交易公开透明

一是严把招标报名关。在招标报名环节设定严密程序,申请人持相关业务资料到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综合窗口提出招标备案申请,对符合开展招标要求的,综合窗口根据业务类型,直接将业务分解流转到相关办理窗口;对备案材料不符合招标要求的,一律不予受理。二是严格投标报名管理。实行代理公司签到制度,改变过去代理公司单独受理投标报名的不公开行为,要求代理公司在公告发布期间,一律按照公告规定的时间,集中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投标报名窗口公开受理投标报名,出售招标文件,接受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监督管理,有效杜绝了代理公司与个别投标企业串通一气、暗箱操作等现象。三是规范专家抽取。招标人或代理机构提前填写并提交《评审专家抽取申请单》,由公共资源交易部统筹安排开标评标时间,并组织专家抽取,实行严格保密,避免评标专家与业主单位、投标企业、代理机构的前期接触。(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