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成不同的类型。既可以分为市场型城市化和计划型城市化,也可以分为发达型城市化和发展型城市化,还可以根据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关系考察,分为以下四种城市化:
一是同步城市化。这是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式。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加速时期,这种相关性表现得相当明显。发达国家在整个工业化中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系数极高,平均水平为0.997。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曲线几乎是两条平行上升的曲线。大部分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都具有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的特征。
二是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造成严重的“城市病”。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是这种城市化模式。
三是滞后城市化。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城市化模式。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化就是这种城市化的突出代表。上世纪80年代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2.2%,中国城市化水平仅为19.4%。我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呈低水平上的相适应。
四是逆城市化。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造成逆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引起人口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等。逆城市化的倾向主要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如美国除洛杉矶以外的12个大城市的市区人口,在1950年至1971年间,城市市区人口下降了70万,郊区及卫星城人口则增加了250万。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