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然
自从交通新规出台以来,包括史上最严厉的酒驾处罚规定的实施,虽说有效遏制了交通违法案件的发生,但“马路杀手”依然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酒后驾车、斑马线上超速、乱闯红灯、闹市飙车等不文明驾驶行为屡屡被媒体曝光……人们在震惊之余,不乏恐惧与担忧。我们不禁要问:到底谁来保障我们的出行安全?
人们要说,出行安全应该来自规则的有效建立。时下,不能不说规则不够严格、不够细致。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讲,这些规则却形同虚设。究其深层原因,大多是职责懈怠、监管缺位、安全意识淡漠、文明行驶丧失等所结出的恶果,是公共治理内在意识缺乏所体现出来的外在病症。规则的有效性,环境的有序化,是建立在道德、文明、责任的有效性之上的。要真正吸取教训,提升公众安全意识,不仅要完善法律、加强监管,更重要的是公众充分参与理念的确立,以打造一个良善和有效的公共治理机制。
人们要说,出行安全应该来自危险意识的牢固树立。强调安全,是因为有危险存在。如果对显露的或潜在的危险茫然不觉,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地营造安全环境。在航空界有一条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海恩法则,即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不仅适用于安全飞行,同样也适用于公共交通安全领域。它强调了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事实反复告诉我们,文明行驶和安全意识,是保障出行安全的根本之策。
有关专家认为,在我国,交通违法的成本过低,直接助长了愈演愈烈的不文明驾车行为。因此,即使以生命为代价的惨痛教训一再重演,人们仍然心存侥幸,顶风违规肇事者依然频现,以致出行者对违规者极度不满。兰州最近发生了老人在斑马线边用砖砸违规车泄愤事件,老人说,砸车的目的就是“给无德司机一个教训”,而大部分围观群众对他的这种行为持支持态度。这种过激行为,不能说不是一种公众缺乏文明安全环境的悲哀。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这种安全环境到底该从哪里来呢?这恐怕不只是法规制度建立和交警部门的管理到位与否的问题,也不只是司机文明安全驾驶的问题,其中也包括每一位出行者应当遵守必要的交通规则,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都要树立文明意识,共同营造安全出行的环境。如此,舒适、文明、安全、和谐的出行环境才能真正建立,每一个人的出行安全才能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