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淮滨县委书记吴刚、县长曾辉等领导视察十路工程建设。

中共淮滨县委书记 吴 刚 淮滨县人民政府县长 曾 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作为农业大县和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实现淮滨县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满足广大群众城市化要求,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近年来,淮滨县坚持“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的发展道路,强化推进“六大淮滨建设”,形成“以中心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共识,以全域的理念编制规划,以全域的规划引领发展,以全域的体制落实规划,促进城乡空间合理布局、功能优势互补、资源高效利用,打破传统城乡二元格局,城乡一体化发展迈出了一大步,城乡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城市化发展,道路是基础。

淮滨县城位于淮河北岸,建成区面积1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1万人,城市道路总长87公里。随着淮滨城市化步伐加快,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工业园区、生态旅游景区等发展及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城区道路规划建设急需打破格局,以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2011年10月,淮滨县委、县政府察县情、析现状、求转变、谋发展,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深入调研,多方融资正式启动实施十路建设工程,该工程的实施将淮滨城乡一体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淮滨县十路建设工程横跨新老两个城区和城关镇、栏杆镇、王家岗乡、台头乡4个乡镇,15个自然村,包括饮马港上游片除涝改造工程,东西向的文化路西路、淮河大道、朝阳街、青年街、平安大道,南北向的龙泉路、洪河路、白露河路、闾河路。除饮马港上游片除涝改造工程外,其他全部位于新城区,工程总长32221.32米,涉及拆迁户728家、拆迁面积143873.61平方米,共16个相关单位参与。工程建设时间之紧、工程涉及面之广、建设规模之大、拆迁任务之重、建设投资之多、施工情况之复杂,这在淮滨县城市建设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敢于拼搏、不怕困难的淮滨县人民没有气馁,迎难而上,投入到建设家园的伟大战斗,用智慧和汗水谱写着淮滨县城市化建设的传奇。

经过360多个昼夜艰苦卓绝的奋斗,十路建设工程在2012年11月正式完工。这是淮滨县人民的大喜事,必然载入淮滨县城市化建设的史册。随着十路建设竣工通车,淮滨县城市空间由原来13.8平方公里,拓展到27平方公里,县城道路由87公里增至116公里,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方便了居民出行,改善了城市环境。同时,配合新农村社区、居民安置点工程、3大医疗院站和3所中学的建设,十路通车缩短了城乡差距,让4万多郊区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让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惠及了更多群众,为淮滨县城市化发展和农村人口城市化拓展了空间,奠定了基础。

路可以激活一方水土,路可以带动一方经济。十路建设完善了淮滨县城市交通网络,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拓展了城乡一体化空间,为淮滨县“公铁水一体化”建设夯实了基础,为淮滨县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支撑和发展空间,吸引了众多客商到淮滨县投资兴业,也让更多淮滨籍经商成功人士看到了家乡发展的希望,纷纷回乡发展兴业,从而带动了淮滨县二、三产业的发展。

据统计,去年1月份至8月份,淮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4.558亿元,同比增长19.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6.91亿元,同比增长31%,产业集聚区继2010年荣膺“全省50个发展又好又快产业集聚区”之后,今年在全市集聚区观摩评比中再次名列前茅,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好的态势、好的趋势、好的气势。

十条路不仅成为淮滨县连通四方的动力之路,改变城市环境之路,整合城市资源之路,更是惠及群众的民生之路,铺就了加快淮滨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金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