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为加强工程建设领导,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淮滨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十路建设”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县委书记吴刚任政委,县委副书记、县长曾辉任指挥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汪光明兼任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各路分设一个由县处级领导负责、一个部门局委承包的道路建设指挥部,负责道路建设指挥调度、组织管理和项目督办工作。县委、县政府出台奖惩措施,将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与选拔用人机制结合起来,给想干事的人以机会,给能干事的人以舞台,给干成事的人以激励,进一步完善了工程管理和用人机制。
“十路建设”工作政策强、技术含量高、协调推进难度大,只有完善规章制度,才能保障工期质量。淮滨县政府及时制定印发了《淮滨县“大干四季度,会战十条路”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责任单位、工作责任和时限进度,对征地、拆迁工作、补偿标准和道路工程项目管理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印发了《淮滨县路网工程建设工作流程图》、《征地拆迁工作流程图》和《淮滨县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规程》,对工程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做了详细规定,强化了投资项目监管,加强了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
为营造“大干四季度,会战十条路”的良好氛围,县委宣传部、县电视台制作宣传字幕30条,滚动播出12个月,印发《致拆迁户的一封信》1000多份,悬挂横幅100多条,宣传了政策,鼓舞了群众,团结了社会各界力量。
“十路建设”各指挥部作为协调服务和督导部门,坚决履行督导职责,实行周报、日报制,一天一碰头,一周一例会,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各指挥部坚持到施工现场督导,深入一线,查看进度,分析原因,解决难题,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拆迁协调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拆迁”理念,坚持人性化拆迁,推行包户责任制,做群众工作采取“白加黑”、“五加二”、“八加三”的方法,积极稳妥地推进拆迁工作,为工程建设铺平了道路。
群雄鏖战 共铸丰碑
“十路建设”不仅是构建淮滨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位的需要,也是发展壮大产业集聚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淮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近一年的工程建设中,先后召开协调会16次、促进会20次、专题会30多次,制定政策,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县委书记吴刚多次深入工程建设一线听取汇报,具体指导,并多方协调解决资金难题。县委副书记、县长曾辉顶烈日,冒严寒,下一线,搞协调,排困难,寻良策,鼓干劲,暖人心。作为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的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汪光明,坚持坐镇指挥,督进度,查问题,开例会,定方案,保工期。
拆迁工作历来是城市建设中复杂而又艰难的工作。在十条路建设中,有9条路建设均经过栏杆镇,横跨13个村落。面对拆迁户数多、面积大、难度高的实际,各路指挥部责任单位,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拆迁”理念,按照“先易后难,先次后主”的思路,从细微处做起,从小事做起,用耐心、细心和诚心认真做好拆迁户的工作,帮助拆迁户联系坟地、拆迁机械、搬家队,帮助装拆电表、放树,力争达到群众满意。在拆迁工作中,各责任单位从领导到同志,以“宁掉十斤肉,会战十条路”的气魄,克难攻坚,走村串户,跑细腿、磨破嘴,做工作、讲政策、分利弊,终以诚心换来百姓对“十路建设”的支持。沿路群众识大体,顾大局,拆新房,迁祖坟,砍果园,献良田,在淮滨大地奏响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奉献之歌。
作为洪河路建设责任单位,县人防办人员较少,工作任务大。县人防办主任周杰就采用车轮战术来克服单位人员不足的困难。他白天和工作人员做拆迁户的工作,中午和夜晚召开拆迁会议,总结工作成果,讨论下一步工作方案。同志们看他满嘴血泡,心疼地劝他休息一下,他都拒绝了,仍然坚持着工作。
在平安大道西段建设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栏杆镇党委副书记李志强。他每天四点一线,忙碌于镇政府、指挥部、施工现场和拆迁户家里,全心、全力做好道路建设的每一项工作。在拆迁户中,刘某对被征土地上几棵树的补偿款额不满意,拒不领取补偿款。李志强就多次跑到他家,苦口婆心,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并自己掏出了200元钱,为刘某上学的孩子置办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刘某深受感动,就领取了补偿款。正是李志强的这种不怕牺牲,细致耐心的工作,使平安大道上的56家住户在两个月内迁移完毕。
巾帼不让须眉。白露河路横切郭营村居民点,其南段主要路面不是房屋就是坟地,几乎每向前推进一米,就要拆房140多平方米,是十条路中拆迁量最大的一条。负责拆迁的栏杆镇副镇长黄坤荣,患有低血糖,由于工作过于繁重,几次差点晕倒在岗位上。同志们劝她回家休息一下,她只是就近买块面包,又奔忙在工作岗位上。为做好部分村民迁坟工作,她连续三次怀揣干粮到固城乡李坡村帮助拆迁户联系坟地,村民深受感动,主动配合拆迁工作。
在工程建设标准上,淮滨县委、县政府要求既要质量又要速度,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十路建设”。该县国土、林业、水利、电业、人防、通信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合力攻坚,实现了道路“五化”配套跟进,真正实现了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做实。
广大建设施工者合理安排工期,战严寒,斗冷风,加紧工程建设;盛夏酷暑,蚊虫肆虐,机声依然隆隆,道路建设昼夜推进。十路建设工地上,每一方混凝土、每一根钢筋都洒下了建设者辛勤的汗水。
值得称颂的何止他们,不能忘记的又岂止这些。正是这些英雄们,用自己大写的人格,谱写了一曲曲气吞山河、威武雄壮的筑路之歌;用他们的热血和汗水,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筑起了一条条通向开放富裕的腾飞之路。
逐瘀通脉 巨龙腾飞
逐瘀通脉风正扬,大道如磐树丰碑。淮滨人民用战天斗地的精神,谱写了跨越发展的时代旋律。历时一年,投资3亿多元,铺设路面32.2公里,连接新老城区村落15个,扩城10平方公里的浩大工程终于完工。城区内“九纵五横”路网畅通无阻,无缝对接。同时,汇通了淮滨外部交通动脉,使淮滨“公-铁-水一体化”优势日趋突出。
如今的淮滨,一条条大道交错相通,一条条街道宽阔整洁,一排排行道树绿意醉人……处处焕发出现代化城市清新的气息。一个绿色的淮滨,一个生态的淮滨,一个和谐的淮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
总投资20亿元,占地总面积1000亩的浙商纺织工业园区落户淮滨产业集聚区。
总投资30.72亿元的“晋煤东运”淮河淮滨物流港项目签约成功。
……
一批批大项目的入驻,使产城融合的淮滨成为投资者首选的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宝地”,也自然成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聚集地”。
一条路可以激活一方水土,一条路可以带动一方经济。“十路建设”完善了淮滨城市交通网络,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了人居环境,拓展了城市空间,使淮滨城区的发展空间由原来13.8平方公里扩展为27平方公里,同时,汇通了国内交通网络,为淮滨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支撑和发展空间。
有人说,路是经济的血脉,路是发展的写照,路更是历史的积淀。十条路不仅成为连通四方的动力之路,更是惠及群众的民生之路。它们承载着淮滨人民半个多世纪的梦想,它们凝聚了淮滨六十年的城市剪影,它们汇聚了淮河儿女众志成城的奉献精神,像一座座巍巍丰碑树立在淮河之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