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妙惟肖的一桌黄龙玉中华美食大餐
2012年度“天工奖”银奖作品
黄龙玉籽料雕件作品
黄龙玉籽料原石作品
2011年度“天工奖”金奖作品
2010年度“天工奖”银奖作品
黄龙玉草花作品
南国风情
相由心生

□本报记者 向 炜 文/图

“黄龙玉之美足可浣心扉,那种美,美得无法用言语表达。极品的黄龙玉具备温润凝结、晶莹剔透等特征。每每抚摸珍藏的藏品,不仅是独享宝物的自得,更是自己能与之对话的心灵满足。从中可以感受到大自然恩赐的特有灵性,今生能和黄龙玉结缘并相伴,是我的福气。”

日前,在信阳市一家茶馆,市政协委员、资深黄龙玉收藏家黄道成再次相约记者,一边品茗,一边聊他关于黄龙玉的收藏、把玩、心得及打算。

谈收藏:

黄龙玉中华美食系列,为美玉收藏界增添了一道视觉大餐和文化盛宴

在中国的玉石文化历史中,与文化接近的品种不断被接纳,甚至有后来居上的例子,和田玉、田黄、翡翠等等,都是如此。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让黄龙玉有了在全国被确立为一种新收藏宝玉石门类的必然性。

“文化的认同与价值的市场考验都需要一个过程。我个人认为,正是因为翡翠、田黄、和田玉等各大名玉石资源的短缺,加上黄龙玉自身浓郁的色彩、均匀的质地、满意的透明度,类似翡翠可见的纤维状结构(和田黄的萝卜丝纹类似),加上可靠的硬度,都给了黄龙玉天赐的市场机会,使得黄龙玉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一跃和这几大名玉相提并论,收藏前景尤为可观。”

“我现在致力打造的黄龙玉中华美食系列已经有近百道菜了,个个都是精品,放在一起又组成了极品乃至孤品,这道内容丰富、惟妙惟肖的黄龙玉大餐,在整个黄龙玉乃至其他玉种中都是绝无仅有的,为美玉收藏界增添了一道不可多得的、靓丽的风景线。”

“从单纯的喜爱到有针对性地收藏,我一步步地跨进了玉文化殿堂的大门的同时,同时,我也在不经意间成了黄龙玉业界的持宝人。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对提升人生境界有了更高的追求,能在人到中年之际,选择了这么一件丰富人生的愉悦之事,我感觉自己是幸运的。”

据了解,目前,黄道成已经投资近亿元,收藏了包括黄龙玉中华美食系列在内的黄龙玉五大系列千余件,很多藏品都是业界的精品和孤品,他已经从大别山黄龙玉的收藏第一人转变成为全国黄龙玉收藏业界的领军代表性人物之一。

谈把玩:

一个像小芒果的黄龙玉籽料,通过我三年的把玩,已变成人见人爱的通灵宝玉

把玩玉石的过程,业界的说法叫盘玉,盘玉是玉器藏家的至乐之趣。民间有“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的说法,在黄道成看来,玉有灵性和生命力。“盘玉要选择籽料,籽料的一生太过浩瀚,不但经过了顺流,往往也经历了逆流,但是却能诞生别的种类永远无法超脱的至高玉质,尤其是带皮的黄龙玉籽料,籽玉本来皮孔透润,加上盘功就会去掉沉垢,水头、油头自然会有一定的提升,人体的作用是盘摩汗沁,分泌的油脂又会氧化变质,衣饰与玉件长期摩擦生电,吸附空气中或附近微小尘埃,使外源物质得以渗入。玉件随人入浴会受到水浸、泡洗,在盘玩过程中的微妙变化乐趣无穷。最终在物理及化学的作用下,会形成一层包浆。”

爱玉的人在盘玉的过程中,实际上和玉也是一种交流。一来玉器在把玩中日益恢复其本性,二来从玉的美德中不断地汲取精华,以养自身的品性,养玉之人的心灵也得以净化。

“比如我在三年前淘的一个像小芒果的黄龙玉籽料,我几乎随身携带,随时把玩,唯有握在手中,才能用肌肤感受到它的温润。三年下来,这个芒果上原有的一点瑕疵和小的裂纹都被我摸的精细匀称,变成人见人爱的通灵宝玉”。

玉有“五德”,玉从不伤害人,即使碎了也不割手,总是把最好的“温润”的一面展现出来,“君子以玉比德”的文化内涵,也让很多玩玉之人非常注意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今天的华人无论身在何处,依然尊玉、爱玉、藏玉、佩玉、玩玉,充分反映我们中华民族这一古老、深厚、神秘、神圣的玉文化,早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的血液里,伴随着人类的文明源远流长,展示了东方古国独特的文化底蕴。”刚从美国参观归来的黄道成告诉记者,即便是出国,他也随身带着他收藏的一个黄龙玉把玩件,“只有这样,我才觉得踏实。”

谈心得:

长期坚持非黄龙玉籽料级别不收不藏的原则,不懂的东西不要碰,漏的机会远远小于坑的机会,这绝对是真理

“黄龙玉的升值空间是巨大的,这在五年前我接触它的时候就已经坚信这一点了,”黄道成说:“果不其然,2011年,黄龙玉玉石之争有了定论,国家正式把黄龙玉列入一个全新的玉种,这当然也是名至实归。”

尽管各界在对待黄龙玉的态度上,有过一些争论,甚至攻击,尤其这两年因为经济整体下滑的原因,中低端的黄龙玉的价格在市场上也有了下滑,但高端的黄龙玉价格始终坚挺。

“我很坚定地认为,收藏黄龙玉中的精品,就是收藏财富、收藏宝藏,永远不会过时,永远增值保值。我能够有幸收藏到,并成为其中的领军人物之一,乃人生之大幸也。”

“我的收藏理念是精品至上,长期坚持着非黄龙玉籽料级别不收不藏的原则。这样不但保证了我的藏品中精品、珍品和极品、孤品居上居多,永久具有收藏、鉴赏、研究价值和保值增值外,而且让我投资、收藏有了具体的方向。这些年,也有人劝我投资收藏其他的玉种或者古董、字画之类的,我都一口拒绝了,因为不懂的东西不要碰,漏的机会远远小于坑的机会,这绝对是真理。这一共识是我坚持遵循的规律。”

古人云:好玉不雕,雕玉不好。我个人赞成一些专家的观点:藏玉只藏料,是一个当今收藏的最理性趋势。这几年,黄道成除了囤积大量的好的黄龙玉原料外,也积极地和黄龙玉业界中享誉盛名的雕刻大师们接触,共同携手打造一批精品,比如与雕刻大师张焕学合作推出的黄龙玉美食系列,是个成功的典范;与雕刻大师黄利景合作推出的雕件系列,连续三年获得业界最高荣誉“天工奖”的一金两银,这些都充分证明了黄道成寻宝辨识的眼力。

“我过去曾说过,对黄龙玉的发现、喜爱到收藏,源于与生俱来的兴趣、爱好和梦想,这份梦想逐步得以实现,源于规划、缘分、悟性、执著和自信,我乐于鉴赏把玩精品黄龙玉的过程,视收藏、推广黄龙玉为责任意识的体现和实际行动。我是真的乐此不疲啊!”

谈打算:

凭借自己的知识、眼力和财力,愿意以一己之力,集众家之力量,为推广、发展、壮大黄龙玉文化产业而振臂高呼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战略高瞻远瞩,新目标催人奋进,从经济发展指标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从文化建设指标看: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这一消息让黄道成幸福不已:“据中国宝玉石协会的专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约有3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奢侈品,珠宝玉石消费总额将达到近万亿人民币。这对发展、推广黄龙玉文化产业乃至整个宝玉石文化产业都是很大的利好。”

“黄龙玉还是个新兴的玉种,需要有志之士往前推动。我愿意以一己之力,集众家之力量,振臂高呼,为推广、发展、壮大黄龙玉文化产业而努力,这是发展中华玉文化的一种正当行为和责任意识的体现。这些优秀的黄龙玉藏品今天保管在我们手中,最终都还是属于中华民族的。”

采访中,黄道成向记者坦言,人生应该尽可能地去寻求幸福和快乐之事去做。而之于他来说,这种幸福和快乐,莫过于现在正在做的这个事情。“我一直认为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做一个收藏爱好者或收藏鉴赏家曾经是我的梦想。收藏的是文化,积累的是财富,陶冶的是情操,欣赏的是艺术。我乐在其中!”

只有认清方向,才能在全面把握机遇中赢得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玉,玉文化将更进一步进入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有能力、也有信心挑起这份担子,在信阳发展、推广黄龙玉产业,从过去想在老家商城县建设玉石产业文化馆,到目前计划在信阳地质博物馆内展出黄龙玉藏品,再到希望能在信阳建设属于自己的玉石博物馆,我坚定这个方向,并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共同努力往前推进这项事业。”

苏州不产玉石,却以玉雕闻名天下。明代陆子冈便给苏州赢得了声誉,可现在,国内人们更多听闻的却是“天下玉,扬州工”的口号。不注重品牌建设,再好的资源也要被人家抢去。“我非常感谢各级领导对我的支持,还有一些朋友的帮助,我也希望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能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和帮助我推广这个产业,目前,我已经联系好了几位有影响的国家级玉雕大师来信阳落户,这种品牌带动效应是可以想见的;同时,我们还计划招收一批有志于这方面的人士跟着大师们学习玉石的创作和雕刻,为了形成行业的集聚效应,我们正在积极筹建信阳宝玉石文化研究协会,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形成培养国家级、省级大师的土壤,做大做强信阳玉雕文化产业。”

据黄道成介绍,2012年他先后在郑州、北京等地多次参加相关珠宝美玉展,他所参展的黄龙玉中华美食系列赢得业界广泛关注和好评,所带去的大别山黄龙玉籽料也得到了专家和业界的青睐,纷纷赞叹不已,还有收藏爱好者多次询问,要求出高价求购,一一被他坚决谢绝。随着名气的大增,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朋友力邀他前往发展,也被他婉言谢绝,“我的根在信阳,我的事业也在信阳,我要把这么好的宝贝留在信阳,不让它离开大别山。我已经打算在今年带着我的部分藏品,去香港和台湾展出,继续为推广黄龙玉事业而奔走!”

“因为我始终看好这个产业,黄金有价玉无价,玩玉最无价的,玩玉何尝不是在玩心情呢,依我看,人的心才是玉中的那根水线——与玉浑然天成,与生俱来,一脉相通,在把玩的过程中,玉通透了,心也澄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