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对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创建国家高新区,既是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重大的政治任务。
寻求新突破:信阳高新区凝聚前进力量
如果说信阳工业城已经具备了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的升值潜力,那么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则展现了信阳工业城的发展活力。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瞄准高端,宁缺毋滥,自中原经济区建设拉开帷幕以来,信阳工业城确立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培养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完全符合国家级高新区所要求的“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按照3年创建成功的要求,信阳工业城将进一步抓住机遇,克难攻坚,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打下坚实基础。
明确一个方向。明确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这一方向。目标对照国家级高新区的门槛来进行测算和制定,工作围绕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来展开。与审批部门联系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借鉴其他国家级高新区创建经验,分析创建细节、规范创建程序。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提升谋划和运作水平。
突出两个重点。招商引资。围绕主导产业,科学运用“五个三”招商方法,深化“四一”招商行动,开展专业化、集群化招商,图谱式、链条式招商,全员、社会招商,注重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央企的对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项目建设。2013年计划新开工项目20个以上,新竣工项目20个以上。确保上半年北大信息技术信阳雁阵产业园、星天空数码OLED照明项目正式启动,东信蓝光、宏嘉电子、陆琪电子正式开工,台商电声科技组团项目入驻过半,天扬光电二期、泛蓝配套生产线投产。力争激蓝OLED第一块OLED屏在国庆节之前“点亮”,羚锐健康产业园一期年底前投产。坚持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周例会制度,继续强化“四集中”和“零阻碍”服务,确保项目按节点顺利推进。
打造三个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做大做强汇盈、宝煜臻等投融资主体,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型企业提供资金保障。组建科技发展投资公司,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拓宽融资渠道。人才引进平台。引进海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3年内引进10名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组建创新团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招聘具有投融资、经济管理、创业孵化、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背景或经验的专业人才,推进园区专业化管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以我市高校、市人社局、市科技局等为依托,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重点提供科技方面咨询、评估、宣传、传播等增值创新服务,大力引进创业辅导、市场开拓、技术援助、会计审计、法律服务、专利事务、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区域创新驿站网络。
完善四大载体。专业园区。完善电子产业园一期、电子产业孵化园、先进装备制造园功能,启动电子产业园二期建设。引导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专业机构向高新区集聚,为园区提供配套服务。科技走廊。对中环路、航天路两侧企业实施改造调整,围绕重点产业建设孵化器、写字楼、服务楼,在核心区形成高楼林立、风格统一,具有规模效应的科技服务群。物流包装中心。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业及包装业,打造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水路和航空运输为辅的综合物流港,为企业提供适合自身营销网络的快捷物流服务和符合自身产品要求的包装产品,有效降低企业综合生产成本和产品销售成本。孵化器。出台促进孵化器发展的政策,鼓励孵化器多元化投资,构建多级孵化体系。探索现代管理方式,提升孵化器管理质量,提高孵化器对全区的贡献率。
开创新局面:迈向创新型城市发展之路
依托独具特色的生态优势、人文优势、产业优势,借鉴国内知名高新区的成功经验,集优美的生态环境、高端的产业业态、前沿的技术研发、现代的宜居生活要素于一体,将信阳高新区打造成生态、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型信阳卫星城。
实现高水平的城市规划覆盖全区,森林、植被覆盖率超过全市平均指数,打造氛围浓厚的社区环境、精细化和高效化的服务环境。发展高新、高效、高洁产业,打造现代服务业、综合物流业等配套集群。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产业质量、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或超过国家级高新区水平。
到“十二五”末,信阳工业城电子信息企业力争发展到200家以上,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产值500亿元以上。累计授权发明专利数达到155个,省级及以上科研机构数量达到15个。人才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比、主要劳动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人才资本投资占经济总量比、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级高新区水平。
把握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化、现代服务业科技化、综合物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擎,以现代服务业为特色,以综合物流业为支撑,全力构建“三业并举、相融共生”的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