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题组
2012年,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上交礼金、有价证券215万元,较上年上升21.1%;同时全市有2366名科以上干部向组织申报了个人家庭重大事项,申报率达95%以上。我市实施“双防双控”,突出规范公务人员“八小时以外”社会行为,实施社会防控,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干部职工的勤廉意识进一步增强,形象明显好转,作风更加过硬,工作能力有效提升,为推进全市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高度重视 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稳步推进
2012年年初,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及时召开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动员大会,制定下发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级主要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政治职责,切实做到亲自部署、亲自过问、带头查险、带头制定防控措施。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纳入反腐倡廉建设检查考核之中,各地各单位采取了定期自查、年中督查、年底考核等方式,对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了此项工作稳步推进。
双防双控 确保廉政风险防控全覆盖
针对权力职责,查找岗位廉政风险。围绕岗位权力运行,我市采取4项措施,在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一是清权。对照“三定”岗位职责,认真清查梳理了岗位权力,编制了切合实际的《岗位职权目录》。二是查险。查找每个岗位和每项权力运行过程中可能导致人员失职、权力失控、行为失范的风险点。在防控对象上,突出领导班子成员和内设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在防控流程上,突出权力行使重要环节和关键节点。在查找风险的方式上,采取自己查找、案例分析、领导点评、组织审定等方法,把风险点找足找够、一个不漏。三是定级。对查找出的廉政风险点,按照“高”、“中”、“低”3个等级评定风险点,并将涉及单位“三重一大”管理权方面的风险点,涉及单位人、财、物管理权,监督检查权方面的风险点,以及涉及自由裁量权、执法权、审批权、处罚权等方面的风险点定为高风险点。四是公开。将每个岗位、每项权力的“运行流程图”、廉政风险点及其等级、防控措施等,实施日常公开,接受监督。
着眼“八小时以外”,查找社会廉政风险点。在开展岗位风险防控工作的同时,我市注重加强公务人员“八小时以外”社会风险防控,规范公务人员“八小时以外”社会行为,强化公务人员“八小时以外”风险防控意识。(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