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国
对于许多在外工作、上学的人而言,“春运故事”已经掀开了篇章。很多一票难求、对回家望眼欲穿的人,恐会羡慕江苏波司登制衣有限公司的员工。位于江苏扬州的这家公司,不仅帮助员工全部订好了票,而且所需20多万元票款,全部由公司支付。(1月20日《扬州日报》)
每到岁末年关,整个舆论都会被春运所“绑架”。无论是否回家过年,无论回家过年的人中有没有自己的亲戚朋友,人们都会从基本的人文关怀出发,关注春运,关注那些回不了家的人。而在关注之中,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铁公机”,希望这些部门能够进一步提升运力、改善服务,让更多的人回家。
很显然,破解回家难需要“铁公机”的努力。客观地讲,这些年来铁路、公路、航空承受了太多的压力,也做出了不小的改进。但对照公众的期望、对照自身的责任,做得依然不够,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在现有的基础上,“铁公机”还应该继续努力,还可以做得更好。
但也要看到,春运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破解回家难不仅仅是“铁公机”的责任。这两天,很多人关注铁路部门的网络购票,认为这一做法对部分人群造成了“误伤”。事实也确实如此,成天守着电脑的人,恐怕不会想到这世上还有许多人不会上网、没机会上网。这需要铁路部门进一步改进服务,让众多农民工有回家的机会。但回过头来,整个社会也不只能把压力传递给铁路部门,完全可以也应该群策群力、各尽所能。
特别是用人单位责无旁贷。在很长时间内,企业扮演着“小社会”的角色,帮助员工解决了若干困难。今天,我们并不是强调企业依然像过去一样,承担无限责任。但借鉴过去经验,帮助员工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困难,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值得提倡的。比如像扬州这家公司一样,明确专人帮助员工购买火车票或汽车票,发动单位的力量进行租车、包车。这种单位的作用,是个体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更要看到,这几年“用工难”一直客观存在,而为了能够招到员工,很多企业在年后都会组织专门力量,远赴各地进行跨市甚至跨省大招工。使了很大的劲,至于有多少成效,只有企业自己知道。“以心换心”,劳动者“用脚投票”的背后是用心选择。扬州这家公司帮助员工解决“回家难”,对于解决年后的“用工难”应该是有积极帮助的。这一意义上,此举不仅是道德之举,也是智慧之举。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帮助员工破解回家难,这应该视为企业的一个责任。希望社会方方面面,特别是用人单位,能够效仿扬州这家公司,积极帮助员工解决回家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