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森林
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共有四支部队参加了长征,分别是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其中红二十五军是独立出发的,其出发前在河南省光山县文殊乡花山寨召开了一次会议,会上传达了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决定红二十五军长征。那是1934年11月11日,当时的会议是鄂、豫、皖省委第十四次常委会议,史称“花山寨会议”。花山寨会议后,红二十五军除留下一部分部队继续开展地方武装外,其余部队于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长征壮举。红二十五军一路北上,最先达到陕北,取得了历史瞩目的伟大成就。
那页功勋早已成为历史,但是历史总会被人铭记,就像平凡的花山寨,总会被人一次又一次地提及。
清代钱时雍在《入花山度杨帆桥至晏家河宿》一诗中写道:晴色花山路,崎嵚石渐多。杨帆谁解说,古塔自嵯峨。其实,我也多次从那条路上走过,每次都从花山寨旁匆匆而过,擦肩而过的瞬间,矮矮的花山寨从我的眼中那么轻描淡写地后退,显得是那么的不起眼,甚至有些渺小。
但是当我了解了那页历史后,再一次来到她的身边时,才蓦然发现她是那么的高耸、巍峨、厚重。原来山的高与矮并不在其本身,而在人的心中。
那是一个灰蒙蒙的冬日,我们在光山县文殊乡文化中心从平主任的陪同下专程去拜谒花山寨。从平主任对那段历史如数家珍,一路上对我们娓娓道来,使我们渐渐热血沸腾,满是崇敬和向往,觉得那个冬日一点也不寒冷。车就停在钱时雍曾经走过的那条花山路上。我们从远处静静地凝望着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山寨。说真的,当时灰蒙蒙的天色很是适合我们的心情。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揣想,而花山寨却在灰色迷蒙中向我们传递着一份神秘与幽深。
我们沿着碎石的山路向花山寨顶攀登。山脚下一块突兀的土堆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松树挺立在那里,很像是一位站岗放哨的战士,姿势标准,正气凛然。
时值隆冬,山寨上除了一些松树外,其余都是一片枯黄的灌木和野草,倒是野草丛中偶尔露出的油茶树,让人感到一丝生机勃勃的气息。花山寨海拔不是很高,只有72.5米,我们一会儿就到了寨顶。据光山县志记载:花山,山势特起,高数十丈,上有寨可容千余人。据悉山寨上从前还有一座关公庙,可惜现在一切都荡然无存了。只有那杂草丛中的寨墙基石还顽强的存在着,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从前的辉煌。
花山寨顶是一个十分开阔的场所,居高临下,俯瞰周遭,的确是一个理想的瞭望场所。“花山寨会议”时,这里驻扎有一个团的兵力,设有瞭望所并架有通信电路,以保障会议顺利进行。
从平介绍说,“花山寨会议”并不是在花山寨顶上召开的,而是在山寨的西南角一个名叫周洼的小山村举行的。之所以称为“花山寨会议”,是因为花山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人们耳熟能详。在开会之前,陈子华、郑位三、徐海东、吴焕先等领导到山寨察看过,并布兵驻扎设防。为了便于记忆,他们就把那次重要的会议定为“花山寨会议”。看来是历史选择了花山寨。
下了山寨,我们就直奔周洼而去。周洼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静静的座落在花山寨脚下,树高林茂,翠竹环绕,僻静安详。也难怪鄂、豫、皖省委的领导会选中那里,那里确实是一个秘密开会的好场所。
在周洼,我们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参观了会议旧址,当时开会的土坯瓦房至今保存完好,会议用桌、凳、脸盆、茶具等犹存,徐海东、吴焕先、郑位三、程子华等将军旧居依然保存完好。周洼肯定不会忘记,1934年11月11日的上午,在那几间简陋的土坯瓦房内,鄂、豫、皖省委的领导在那里作出了怎样的英明决策,也许那掷地有声的音调至今还在那里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