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然
走在现代城市的路上,常常会看到人行横道上有一条条白色虚线。没错,小学生都认得这是“斑马线”。
“斑马线”源于古罗马时代的跳石。早在古罗马时期的庞贝城的一些街道上,车马与行人交叉行驶,经常使市内交通堵塞,还不断发生事故。为此,人们便将人行道与马车道分开,在靠近马路口的地方砌起一块块凸出路面的石头——跳石,作为指示行人过街的标志。20世纪50年代初期,英国人在街道上设计出了一种横格状的人行横道线,规定行人横过街道时,只能走人行横道,于是伦敦街头出现了一道道赫然醒目的横线,看上去这些横线像斑马身上的白斑纹,因而人们称它为斑马线。司机驾驶汽车看到这条白线时,会自动减速缓行或停下,让行人安全通过。
斑马线的由来,让我们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它的作用。斑马线担负着保护行人安全、提示司机停车让行的使命,是分配给行人的通行空间和通行权利。然而,经过多年的存在和发展,倒出现了今非昔比的怪现状,如今斑马线上,车辆让行人的景象竟变得凤毛麟角,甚至变成了在斑马线上行人要躲车的怪状。斑马线的初衷是为了让行人安全通过,成为行人的安全线。而事实上,只有当斑马线上通过的行人真正有了优先通过的权利,“安全线”才能真正获得保障。可是,当机动车丧失了起码的礼让意识,反而在斑马线上与行人争抢通行权,如此斑马线,其实注定了将是事故高发地带,将本该保护行人安全过街的斑马线变成了“死亡线”。
斑马线上车要让人,在道路交通安全法规里有着明文规定,是每个机动车驾驶员应当遵守的法定义务。的确,随着经济的发展,车辆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城市道路建设速度,交通拥堵在客观上催生了驾驶员的抢行心理。然而,斑马线上的路权主要属于行人,尤其是在斑马线上,司机要有“借道”意识,而拥有这样的意识,不但是一种尊重生命的道德意识,更是一种文明的表现。笔者曾经在清华大学校园内看到车辆在无红绿灯的斑马线处停车让人的情况,心中顿时对该车司机深感敬意,将其作为日后驾驶时的榜样。其实这本是应该的、正常的事情,正因遵守的人太少,反而变得更显高尚。斑马线上的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讲,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如果司机礼让行人,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尊重行人在斑马线上的优先通行权,那么发生在城市道路上的悲剧就会大大减少,同时会让城市变得更加文明有序。
故而,斑马线不仅仅是一个交通标志,更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缩影。文明以什么为标志,窃以为,就从身边的斑马线做起,让斑马线真正成为每一个行人的“安全线”、每一个地方的“文明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