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蕾
当然,脱胎换骨的不只是基础设施,还有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优化了城乡结构,提高了农民收入,更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以及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稳增长的强劲动力
当前,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带给人们很多思考。在失业率居高不下、新兴产业发展尚未形成大的带动作用、政策空间受限以及政治社会矛盾加剧的情况下,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难以摆脱经济低迷局面。受外部市场条件恶化和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的双重制约,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也普遍放缓。而中国在外需明显减弱的情况下,经济增速仍保持在预期范围之内。
这背后离不开一个重大背景,那就是当前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城镇化深入推进,国内需求潜力巨大。每年上千万人口进入城镇,将会对衣食等日用消费品、对住房和汽车、对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形成巨大需求。这成为扩大内需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有专家测算,一个家庭,由农村进入乡镇,消费增加一倍,再进入县城,消费再增加一倍,如果再进入中心城市,消费还会增加一倍,即一个中心城市家庭的消费相当于一个农村家庭消费的8倍。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进入高增长期。2003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22元,2011年达到了6900多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达到10.9%,这是自1998年以来农民收入实际增速首次超过城镇居民。其中,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2011年,在农民收入构成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近半,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41%,成为农民收入的第二大来源。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村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
同时,城镇化也大大刺激了投资需求,城镇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给建筑和房地产市场带来巨大需求,并带动多个相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新增投资需求6.6万亿元。
公平共享的助跑器
经过十年的不懈探索,中国的城镇化之路呈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的基本国情,客观上促使我们推进城镇化,必须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十年来,城镇化的实践更加注重城市的包容、均衡、创新、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与城镇化快速推进相伴的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加速完善——
2004年启动新农合试点;2006年以农民工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2007年实行农村低保制度,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试点;2010年施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实现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2011年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合并实施城乡居民两项养老保险制度……这些重大制度和政策的战略性预置,为广大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和城市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久前,安徽省合肥市宣布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百分之百有学上,百分之百上公办学校,百分之百享受“同城待遇”。
河北省宣布,2012年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
中国,正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