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会

从2009年11月开始,浙江省嘉兴市慈善总会的银行账户每天都会收到一笔捐款。神秘的是,这些捐款几乎都是24时到次日1时间汇进,而且付款户名和账户都是空的。到现在,这笔善款已累计达到了近4万元。“我们不知道他名字,看到他一天不落地捐款,就给他取名叫‘天天捐’。”嘉兴市慈善总会的财会莫文珍说。

在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坚持天天捐款,“天天捐”可谓名副其实,其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更令人钦佩。同时,更值得我们赞许的是,嘉兴市慈善总会出于对“天天捐”的尊重,没有向银行查询相关信息,没有一再追问究竟是谁做了慈善。这种尊重和保护“天天捐”个人隐私的行为,凸显了现代社会的慈善理性,是对慈善事业的一种实实在在的呵护。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社会物质技术条件的相对落后,以及社会交往环境的狭促有限,传统意义上的慈善活动,一方面有能力有条件进行实践的捐献者,社会身份一般都相对固定、显赫;而另一方面,整个慈善捐助的社会影响、辐射范围,也相对有限。这种背景下,慈善活动的价值、意义往往只以特出人格的“大好事”面目体现。

但是,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这种出于特殊道德眼光的“好人好事”式的慈善视角,已经难以描述今天作为一种普遍社会行为的慈善事业的真实状况了。据早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搜狐网和民意中国网,对315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86.7%的受访者愿意向陌生人传递善意。54.2%的人提出,善意是相互的,公民应该加强对陌生人的信任感。很明显,如今我们所期待所需要的慈善,不再是囿于个人道德范畴内的,少数特殊人物的善心善举,而需要扩展为普适、常态的社会行为,传统的发自个人道德义务的慈善观念,应当转变为体现普遍社会责任感的慈善理性。

正是基于这样的慈善理性和理念,尊重诸如像“天天捐”一样的捐助人的个人信息的深意不难明了:这种尊重实际上不仅是对当事人个人私权的尊重,更是对日常化社会化的慈善觉悟和理性的一种尊重、呼唤、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