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泉
近年来,一些地方因实施所谓“民生工程”而“强制征地”、“野蛮拆迁”,最终引发严重群体事件。这说明不关注、不倾听甚至漠视“民声”,不仅不能改善民生,还会因损害群众利益而遭到群众强烈反对,造成严重后果。
俗话说:“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最清楚。”同样,改善民生是否改得合民意、顺民心,也只有群众最明白。所以,改善民生要多听“民声”。
民生工程主要是要解决群众的实际需要,民生问题直接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群众对民生问题最有话语权。只有常到群众中听听“民声”,才能汲取群众智慧,并通过集中民智,科学决策,尽可能地发挥民生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把民生难题解决得更全面、更彻底、更有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之所以为群众所爱戴,并不是因为有多少过人的本领,主要是他们带着感情深入基层,生活在群众中间,用群众的语言与群众谈心沟通,面对面听“民声”,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所缺所需,真正把改善民生的事情办好办实,办到群众心坎上。
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积极与基层群众交流沟通,“接地气”,真正“沉”到基层,做到身入、心入、情入、神入,与基层群众地头劳作、随意交谈中知道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进而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善于在老百姓的炕头、地头上了解群众心声,真正赢得群众的真心,听到群众的真话,解决好群众的真盼。
改善民生要多听“民声”。只有听“民声”、知“民意”,多了解、体恤群众的困难与疾苦,改善民生才能真正切合实际,改得让群众满意,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如此,改善民生,才可能不至于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