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 菲 通讯员 李雁峰 闰崇晖
“信阳市产业集聚区晋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而跻身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目前,我们已成功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创新发展,尽早扛回国家级牌子,为全市工业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省级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后,信阳工业城党委书记熊开程这样表示。
近日,省政府批复在信阳市产业集聚区(信阳工业城)的基础上设立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是我市首个省级高新区。以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信阳高新区正在成为全市最具潜力、最有活力的现代化新区之一。
找准定位,夯实“起跳”之基
信阳工业城是在荒山丘陵上建起的一座工业新城,从2006年到2008年,工业城一班人战天斗地,建成城市道路21条,通车里程达100公里,在20多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配套设施和土地平整基本到位,信阳本地一批重点企业纷至沓来。信阳工业发展的引擎在这里启动。
随着各类项目的入驻,影响工业城持续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没有主导产业,工业怎能滚动发展壮大?为了建好信阳工业的支撑,2008年,省政府确定信阳工业城为信阳市产业集聚区。2010年下半年,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在信阳工业城成立了电子产业园。信阳工业城两个月内完成了2000多亩土地的征地拆迁场平工作。产业园建起后,时任市长的郭瑞民九下深圳,引来泛蓝集团入驻,之后又有了投资100亿元的激蓝OLED项目落地。这也是第一批入驻电子产业园的企业。
可以说,谁都没有想到电子产业园所能释放的“正能量”。一年多的时间,天扬光电、博仕达通信、星天空数码、台商电声科技园等60多个电子项目相继开工和投产,创产值50多亿元。多个“信阳制造”从电子产业园诞生,一批“河南空白”在信阳工业城填补。省长郭庚茂曾三次视察信阳工业城,他高度评价电子产业园的发展。他说,“在发展产业集聚区上,信阳确立了主导产业,培育出了产业集聚群,意义深远。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在信阳无中生有,已初具规模,这是一个可喜的事情。”
也正是电子产业园的“无中生有”、日渐壮大,才奠定了信阳市产业集聚区晋升省级高新区的基础,才有了信阳市产业集聚区的完美起跳。
明确路径,锁定承接目标
起步晚,可以用较短时间走完别人走过的路。然而,领跑者的路径不可复制,要加快发展,必须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新路。
近年来,信阳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如火如荼,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大力倡导围绕主导产业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工作卓有成效。而随着产业链图谱的制定,产业发展方向更加科学,发展路径更加清晰。
抓住难得机遇,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信阳工业城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和转移态势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制定了《电子信息产业链图谱》,率先在全市产业集聚区中解决了向什么方向发展和依托什么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问题。《图谱》以电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为核心,以OLED、蓝光等高新技术为依托,确定智能显示终端、智能通信终端、数码影音终端三大产业链,形成主导产业发展的路线图。着眼于路线图的关键环节和支撑重点,明确了图谱招商企业名录,瞄准行业龙头企业和技术优势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在重点招商区域和招商队伍进行了系统安排,对产业链上游项目“追根溯源”,对下游项目“顺藤摸瓜”,做好“延链”和“补链”招商,促进辖区项目纵向成链、横向配套。目前,信阳工业城以天扬光电、天恒液晶、泛蓝科技电视整机项目、激蓝OLED项目为基础,向下游延伸,形成了液晶屏模组、液晶电视和OLED显示屏等智能显示终端配套产品产业链;(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