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 征
雪后初霁,漫步大街小巷,徜徉浉河两岸,中心城区总让人感到空气格外清新了许多。“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年,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开局年。这一年,我们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和全市城市管理的大局,以城市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夯实基础,创新思路,破解难题,整个市政管理执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谈及即将过去的2012年,浉河区市政管理执法局局长张友和日前颇感欣慰地接受了记者专访。
具体说到全区的市政管理暨执法工作,张友和侃侃而谈——
倾力园林绿化,美化城市景观。认真做好苗木的补栽。今年3月,投入150余万元,以政府采购形式,对浉河北岸带状公园等游园绿地及新华路、大庆路等13条区管路段园林绿化苗木进行补栽,补栽各类绿化苗木百万余株、移植万余株。期间,区市政管理执法局专门抽调技术人员,严格施工标准和施工质量,全程指导监督苗木补栽,保持补栽苗木与原有树木景观一致,提升了城市园林景观品位。加强园林绿化。按照精细化管理标准,组织园林工人对景观带、游园绿地、区管道路分车带、花坛、行道树树穴进行除草、松土、清杂、刷白、修剪整形、扶正加固、抗旱浇水、喷药治虫。改造内河沿岸绿化带。共计移植补栽苗木300余株,绿化500余平方米。积极做好园林单位(小区)创建。按照《信阳市园林单位(小区)标准》,督促各辖区办事处认真做好园林单位(小区)创建和申报工作。
今年以来,共除草松土40万平方米,修剪乔灌木3万余棵、色块万余平方米,刷白行道树2万余株,喷洒农药8万平方米,抗旱浇水2000余车。
倾力环境卫生,净化城市环境。一方面,严格标准,提高主次干道环境卫生管理水平。今年4月,浉河区市政管理执法局积极行动,制作宣传单4000余份,投资万余元定制了声音响亮、外型美观的铜铃,采取先宣传、再试点、后推广的模式,在区管道路全面推行城市定时收取垃圾制度,成效明显,得到了市城管综合执法局的充分肯定,成为全市推广摇铃收垃圾制度的典型,信阳日报、信阳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先后对此予以典型推介。完善环卫无缝隙管理制度,建立环卫作业质量督查巡查机制,坚持定时不定时对每条道路环卫作业情况、工人上岗情况进行督查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下发整改通知,督促整改到位。加强城市主次干道环卫监管。加大城市环卫基础设施投入,先后购置垃圾清运车15辆,保洁三轮车5辆,并对垃圾清运架子车进行喷漆除锈,加装密封盖。努力提高环卫工人工作待遇。区市政管理执法局积极与市城管综合执法部门沟通并获得支持。目前,通过提高道路等级、增加人员定额、降低劳动强度等有关措施,极大提升了中心城区环卫作业标准。同时为一线环卫作业人员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按季度定时发放手套、毛巾、香皂等劳保用品,环卫工人待遇和工作环境明显改善,环卫工人月人均收入近千元。另一方面,强化督查,提升背街小巷环卫作业质量。区市政管理执法局专门成立背街小巷环卫作业质量监理队,按照市中心城区浉河辖区背街小巷环卫作业质量督查考评办法,采取分散包片、日查日评的方式,对各办事处环卫作业公司作业情况、卫生保洁监督员上岗及作用发挥情况,采取一日一检查、一月一通报的形式,并将监理考评结果与管理经费拨付、管理人员工资进行挂钩,有效提升了背街小巷管理水平。
此外,加强指导,狠抓落实,继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设,以浉河区农村生活垃圾清运体系建设为抓手,全力做好环南湾湖周边乡镇农村生活垃圾的清运,督促各乡镇完成垃圾中转站建设任务,进一步加强环南湾湖周边农村环境整治。目前,初步形成全区8个乡镇“村组保洁、乡镇转运,区级运输、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运营机制,日处理生活垃圾约16吨,有效解决了多年来生活垃圾“无处堆放、无法处理”的问题,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有效保护了南湾湖水质的安全。
倾力市容市貌,规范城市秩序。严格店招店牌审批。按照全市店招店牌审批要求,进一步严格店招店牌审批标准。先后对申城大道东段、大拱桥路、琵琶路、行政路等区管道路门店招牌进行整治,对238处不符合要求的门头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督促及时整改到位。继续开展现场审批活动,根据大拱桥路联创指挥部要求,组织人员深入大拱桥路开展现场联审联批活动。
强力推进城管执法。按照“主干道严管、次干道严控、背街小巷逐步规范”的方针,紧紧围绕常态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要求,通过充实一线人员、延长工作时间,采取堵疏结合、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日常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定时定点与加班加点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规范城区环境卫生秩序。先后对城区主次干道、学校周边、马路市场乱摆乱放、出店经营行为进行了整治。今年以来,共计清理流动摊点500余处、违章占道200余处。
继续规范管理商业步行街。加大宣传力度,印制《致市民的一封信》,向沿街商户、市民、学校师生及家长广泛分发,制作了专题创卫宣传板面,悬挂宣传标语,组织管理人员开展“走店串户”活动,面对面沟通宣传;提升环境卫生管理标准,增加保洁力量,完善环卫设施,定期组织洒水车对路面进行清洗;进一步完善市政设施,强化市容秩序整治。认真落实车辆准入机制,取缔占道经营、出店经营行为,规范店招店牌,清理小广告,规范市容秩序。
此外,按照有关标准,强力整治“五小”。区市政管理执法局结合门店实际,分别制订整治方案,投资万余元,为各包保门店统一制作了带框架的高标准卫生制度,醒目提示牌,并为部分不符合要求的门店安装了隔离带、对屋内进行了粉刷,协助经整治后符合条件的门店办理了相关证件。目前,该局18户包保任务已完成了16户,完成率90%。
倾力“三违”管控,依法打击违建。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部署下,区市政管理执法局始终保持“三违”整治的高压态势,成效明显。这一年,先后开展整治行动60余次,出动执法人员2000人次,依法拆除或参与依法拆除违章建筑2万余平方米,有效治理了“三违”乱象。
倾力河道治理,强化城市防汛。强化应抓必抓,夯实防汛基础;强化应紧必紧,健全防汛机制;强化应急必急,加强内河治理;强化应搞必搞,狠抓排水改造。今年“6·29”强降雨后,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迅速深入一线,察看中心城区汛情,现场指导防汛抢险,并安排区城市防汛指挥部第一时间向市城市防汛指挥部汇报,请求启动应急预案,降落浉河二号橡胶坝,安排专人值守浉河辖区桥涵,保障行人、车辆安全。区市政管理执法局全员出动,及时疏通道路积水,清理道路垃圾,扶正歪倒树木。为此,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在6月30日召开的全市防汛工作紧急会议上充分肯定浉河区的城市防汛工作。
倾力以人为本,助力民生工程。积极向市政府汇报批准2013年对浉河区湖东沟、三里店河的治理,实现中心城区内河治理全覆盖。此次治理将实行雨污分流同步,极大提升中心城区整体防汛能力。目前,市直有关部门正在进行规划设计;积极协调市执法局对区管道路琵琶路、八一路进行了改造,减轻了我区负担,有力支持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打通中心城区“断头路”,认真抓好春晓路东段道路建设拆迁;积极建设游河新镇区垃圾中转站及公厕……
谈及2013年的市政管理执法工作,张友和表示,我们将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和创新市政管理执法管理机制,为建设豪迈、大气、团结、务实、创新、大美的浉河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进一步完善创新管理思路、实现科学发展上有新进展。创新城市管理机制,依托市执法局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积极推进城市数字化管理,以数字化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大市政设施管养市场化力度,试点浉河北岸带状公园管理市场化,实现管养分离,提升管理水平。
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保障能力上有新突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重点是积极推进春晓路东段,东方红大道东段道路建设、浉河南路管网入地、浉河带状公园改造、金牛产业集聚区垃圾中转站建设、三里店河、湖东沟治理等一批市、区重点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进一步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在健全长效机制上有新成效。继续加强环卫管理,完善清扫保洁目标管理制,实行路段管理评比制,提高机械化清扫率;加大城市绿化养护力度,规范修剪、补种日常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和景观效果;继续推进执法工作,积极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规范市容秩序;抓好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有关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增强市民环境意识和自觉参与城市管理意识。
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在工作效率上有新提高。继续简化办事程序,完善制度建设,提高办事效率。
进一步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在打造坚强领导集体上有新跨越。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和班子领导干部个人自学制度,坚持学以致用,着力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促进市容管理的工作思路和实际能力;完善决策机制,健全完善党总支、局务会议事决策规则,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坚持党组织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和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团结,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班子的整体合力;建立和完善各项组织纪律制度,切实保证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严格遵守群众工作纪律,真正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规范从政行为,树立局领导班子的良好形象。
谈及作风建设,张友和掷地有声: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在服务基层职工群众上有新举措。一是以开展治理“庸懒散软邪”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严格执行政务公开工作制度和办事纪律,努力推进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机关建设。二是着力构建城管执法文化,增强凝聚力。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学习教育活动,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和工作制度,构建“文明、公正、勤廉、创新、高效”的城管执法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