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方慧玲)今秋建成投产的河南菌王菇业有限公司光山县食用菌示范基地喜获丰收。记者日前在该基地看到,工人们正将一个个香菇、花菇等采摘下来,装箱外运。这些来自附近村庄的务工人员告诉记者,生产这些食用菌的基料,正是由当地村民废弃的农作物秸秆粉碎而成。
据公司负责人介绍,该食用菌示范基地年产2万吨珍稀食用菌,包括姬菇、秀珍菇、香菇、木耳、金针菇、平菇、草菇、花菇等,年消耗农作物秸秆3.5万吨。项目达产后,每年可消耗农作物秸秆7万吨至8万吨。而袋料生产食用菌后,食用菌基料还可还田,改良土壤、增强肥力。
像河南菌王菇业这样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只是我市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新途径中的一种。为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近年来,我市除引导农民秸杆还田、秸秆养畜外,还积极引进项目,使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商城县产业集聚区,以水稻稻壳和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河南正力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公司近日开工奠基。项目年产350万平方米天然植物纤维生态建筑装饰材料,每年可消耗农作物秸秆12万吨。今后,该县农作物机收后,秸秆通过机器粉碎、打包后,将直接运往厂家。而位于信阳工业城的万华生态板业有限公司多层平压中密度板生产线,年消耗农作物秸杆6万吨至7万吨;另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第一条连续滚压秸秆板生产线,正处于生产磨合阶段。该条线达产后每年可消耗农作物秸秆3万吨至4万吨。
我市是农业大市,拥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丰富资源。如何进一步提高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水平,市发改委负责人建议,首先要制定鼓励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根据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结合信阳实际,制定我市推进农作物秸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其次要加快建设秸秆收集体系,培养一支经纪人队伍。每年夏收、秋收季节,我市各秸秆产量大县都要组织大量人力,花费大量物力,开展禁烧活动。如果将这部分费用转化为对经纪人的政府补贴,既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增加群众收入,又可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再次是依托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目前我市最大的农作物秸秆利用企业是万华生态板业公司,可鼓励其在市内其他秸秆产量大县规划建设生产企业,使秸秆就近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