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宁
经过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学仅凭美好的愿望和满腔热情,或者听从个别专家的意见,是远远不够的。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要针对教材的特点,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
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也是从兴趣开始的。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可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在学习上多帮助学生,并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来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时候可在导入时设置悬念,探讨新知中创设各种情境,设置多样化多层次的练习,精心设置课堂小结等教学环节中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其次,注重循序渐进。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逻辑思维也刚刚开始,所以教小学数学是比较有挑战性的,我的体会是尽量用直观的,讲故事的方法来教学。小学生喜欢听故事。一年级开始学数字,可以讲一些数字的故事,举例讲为什么要有数字等;尽量多讲一些数学背后的典故。如为什么要有小数,为什么要有分数,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处;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可以举一些比较夸张的例子。如讲两点之间直线的距离最短,可以举狗追食物的例子,可以比较夸张地说让狗跑弯路等;尽量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举例。
再次,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小学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
从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着手,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认真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地解题。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活动的过程,教师要用恰当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体验的同时,也得到情感上的愉悦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巨大内驱力,使学生处于愉悦、轻松的心境之中,学有所乐,乐中悟道。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各方面协调发展,形成有益于终身发展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信阳市第十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