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培德
洞庭山碧螺春是西山的著名特产。每年春天是上市的季节。碧螺春以其颜色碧绿,卷曲如螺,清香甘醇而闻名世界。碧螺春一般分为“三品”。清明前,称“明前茶”,为“上品”;谷雨前,称“雨前茶”,质量略逊于“明前”,属“中品”;谷雨后气温升高,茶叶生长迅速,茸毛少,体型粗大,称“炒青”,属“下品”(但这炒青茶味浓,经得泡,最受老茶客的喜欢)。碧螺春从采摘到成品有一番工夫的。因此,它又被称为“功夫茶”。
我家承包地有一些茶树。碧螺春出产时,双休日我要身背一只桑篮,采茶时,我用左手拉住茶条,右手用拇指和食指摘着碧螺春的芽头。在每根枝条的叶片里,会有一个个枝芽冒出来,它们是那样鲜活嫩黄。待手心里摘得容不下了,就往篮里一放。就这样,一头头,一棵棵地采摘着。村里有些妇女采摘时会左右开弓,娴熟而快速得多,我很羡慕,但就是学不来。
回家要拣茶叶。碧螺春是讲究一旗一枪的。小片、大片、长茎都要去掉。一斤明前碧螺春茶,要有6万多个芽头。一头一头地都要经过挑拣,花费的时间要两三个小时。
拣好了,就要炒制。炒茶有专门的锅。炒茶有杀青、轻揉、重抟、烘干等几个重要环节。火呢,也有旺火、文火、微火等过程。我难得劳动,手嫩怕烫。杀青时,烫得很,就戴手套;但在重抟时,不能戴手套了,茶在手心里要用力,茶叶散发着烫烫的热气,让人吃不消。一怕烫,碧螺春的卷曲,茸毛的色泽和线条就差劲了。我炒制的碧螺春就大大地打折扣了。因此,清明前后的茶叶一般就请我兄弟做。我呢,泡一杯碧螺春在旁边帮衬着。
泡碧螺春也是有讲究的。泡上等的明前茶,先将80℃左右的开水倒上小半杯,然后,撮少许碧螺春放入其内。等茶叶徐徐下沉后,约过1分钟,将半杯水倒掉,然后再倒入开水。其时,茶的色、香、味就全出来了。
碧螺春上市的季节,走进西山,你可以感受到那种忙碌赶时的氛围。夜晚,碧螺春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好闻极了!
(据《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