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晋
在南通地区,有一种会在空中奏鸣的巨型风筝让人震撼。这种风筝与各地的风筝相比,最大的特色是独一无二地会唱曲儿。作为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的南通地区,南通风筝保存了中国古代“弦响碧空称风筝”的特点,以独特的音响效果著称,与北方的造型风筝分为南北两派。
南通风筝俗称“板鹞”,其代表性的风筝以平板六角或六角的变形“七连星”至“十九连星”居多,最大的有“四十八星”。风筝的体积一般大小都在一米以上,最大的竖起来有四五米高,需卡车运载。“板鹞”上缀满哨口,大小不一,下部的特大哨口选用葫芦、毛竹、白果、龙眼、乒乓球等制成。鹞面上绘有神话传说等民间绘画,下部系两根数十米长的尾绳,一只大型的板鹞需多人拉升放飞,升空后大中小哨口分别发出低中高音,五音和谐,悦耳动人,声及数里,宛如“空中交响乐”。
南通的江岸边一带的庄户人家对放风筝有着天生的嗜好。我堂兄义星就是乡村里扎“板鹞”的高手,扎制出的这类巨型风筝,若站立起来可以超过两三个成年男子叠罗汉的高度。这种风筝的骨架一般都用小竹竿和芦秆混合扎制,风筝摆出一个巨大的六角形框架,内里要分别扎出几十个小六角形,用带有韧性的纸糊贴各个小六角,每个小六角之间都间隔一定的空隙,可以穿风,犹如花格子漏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七连星”、“十九连星”等等。这巨型风筝的骨架上还会系上风葫芦和风竹哨。风竹哨形状如棋子,在风中奏出脆亮的音响;风葫芦大圆肚子,声音低沉浑厚。风筝一上天,在劲风吹动之中风筝就会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响汇成共鸣了。这风筝的两条尾巴也特别有意思,是用麻绳搓制而成,从粗到细足有七八米长,这风筝的尾巴一定要搓得紧,搓得匀,这样放飞在空中才能架住风力,稳住阵脚。不过,放此种风筝时需要有力大、且又能迅跑的人拉动风筝迎风奔跑,这样,风筝会在刹那间扯响一片“汪汪”之声飞向高空。
南通一带的乡村那时的黎明时分,江岸边地面风还很大,这时将风筝放出。放风筝的人,看着这高天流云中的风筝那长长的尾巴斜垂下来,就像喷气式飞机尾后的那道长长的虹影。只要风力均匀,风筝可以在天上纹丝不动,地面上可听到“嗡嗡嗡”的一片声响,犹如飞机轰鸣一般。整个初春的天空,此时俨然已成了风筝们交响合唱的大舞台。
(据《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