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文

据报道,因“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名句而享誉盛名的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最近传出计划集体“打包”申遗的消息,引发各方关注。

十大历史文化名楼集体“打包”申遗,本是一件好事。尽管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负责人称还没有达到完全统一的意见,还在协调中,但却引起社会上的微词,网友更多担心的是申遗成功后便涨价。

不可否认,申遗的目的是为更好地对自然及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但申遗成功后追求经济利益往往淹没了保护的主旨精神。因此,诸多申遗在地方政绩的冲动主使下背离了其初衷,这无疑是令人最担忧之处。

十大名楼许多都是现代新修的,黄鹤楼、滕王阁是上世纪80年代的钢筋水泥建筑,仅岳阳楼、天一阁等少数楼阁属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中,原真性是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遗产要素。名楼打包申遗因此让人猜想是否想借助申遗的噱头而达到炒作的目的,或者为提高门票价格找到一个充足的借口。

应该看到,申遗是一笔叫得响的无形资产,是对外宣传招徕的品牌,这对于提升知名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由此可见,对申遗保持十足热情的是门票经济的发展思维定式,这其实不是自然及文化遗产的幸事。对自然及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必须遵循其客观规律。动辄申遗,把发展的赌注压在申遗上,是极其有害的,也是非理性的。保护好自然及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一份敬畏之心,但申遗并非唯一的保护路径。

对名楼“打包”申遗需要冷静思考,公众的质疑意味着社会对申遗环节、成本有着更深了解的渴望,也就是说公众的参与权与知情权应该得到尊重。只有取得公众广泛支持的申遗,才是对自然及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失去民意基础,一厢情愿、甚至单边意志的申遗,注定是缺乏远见的非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