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历史的丰碑光照千秋 鄂豫皖革命纪念馆是一座丰碑,铭刻着大别革命老区红旗不倒、武装斗争不断的辉煌历史:鄂豫皖革命纪念馆是一幅长卷,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大别山人民前仆后继、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庄严矗立在青山绿水之间,讲述着红色大别山波澜壮阔的历史,告慰着大别山英烈永垂不朽的忠魂,昭示着大别山无限美好的未来。
红色大别山 雄踞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的大别山,北临淮河,南靠长江,历来为兵家逐鹿中原必争之地。这里是土地革命时期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根据地,也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中共中央[2004]35号文件中,将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确定为全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主题形象是“千里跃进、将军故乡”,给予了红色大别山极其崇高的地位。当您踏上鄂豫皖这方土地,您就走进了大别山,走进了大别山不朽的历史。
大别山是一方孕育革命的红色热土 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鄂豫皖边区就开始有了党的组织和活动。1927年至1930年,鄂豫皖边区党组织以黄麻、商城、六霍三大起义武装为骨干,创建了以新集(今新县县城)为首府、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创建的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鼎盛时期,根据地发展到30个县市,人口350万人,主力红军4.5万余人。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在这里组建了新四军第五师,创建了豫鄂边抗日根据地,成为江淮抗战的中流砥柱。
大别山是一幅气吞山河的历史巨画 巍巍大别山见证着各个时期鄂豫皖区域的革命历史,从星火燎原到建立政权,从坚持斗争到北上长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记载着一幅幅气吞山河的历史画卷。1947年6月,根据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陈粟野战军、陈谢兵团的策应下,冲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强渡黄河,徒涉淮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歼敌9万余人,创建了大别山根据地,拉开了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的序幕。
大别山是一首彪炳千秋的英雄史诗 “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军参战,近百万人英勇牺牲,以鲜血和生命赢得了“红旗不倒”的崇高荣誉。安徽省皖西地区有30多万人为革命慷慨捐躯;湖北省红安县有10万多人壮烈牺牲;当时不足10万人的河南省新县,就有5.5万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老区人民愈挫愈勇、宁死不屈,表现出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贞,谱写了一曲曲光照千秋的动人诗篇。《八月桂花遍地开》由此诞生,唱响全国,成为大别山儿女英勇斗争的生动写照。
大别山是一座镌刻业绩的革命丰碑 这里先后诞生了红一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红四方面军走出大别山后创建了川陕苏区,红二十五军是首先到达陕北的“北上先锋”;这里留下了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邓小平、刘伯承、叶剑英、贺龙、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军事家的光辉足迹;这里诞生了两位共和国主席,走出了徐海东、王树声、许世友、李德生、洪学智等469位叱咤风云的开国将领,红安、金寨、大悟、新县、六安、麻城、商城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大别山犹如一座无声的丰碑,镌刻着这里太多的光荣和辉煌。为缅怀先烈业绩,弘扬大别山精神,我们修建了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大别的革命风云。
(本文由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