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信阳,十年前就有人开始着手民办养老院的建设,堪称信阳民办养老院的第一人,她就是信阳市爱心公寓负责人李冬珍。
当记者刚走进爱心公寓时,就被房间里传来的歌声所吸引,顺着歌声记者来到二楼的一个房间,只见一位老人站在中间正领唱《社会主义好》,大伙热情很高,快乐洋溢在每个老人的脸上。记者也被感染,跟着唱了起来。待一曲唱罢,记者上前打听谁是负责人李冬珍时,老人们异口同声说,领唱的就是。李冬珍告诉记者,《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这三首歌是每天基本都要唱的,高兴时,老人们还各自哼几句自己喜欢的歌。此时一位老人来了兴致,自告奋勇地唱起来:“人民的革命兵团结一条心,消灭封建完成土改,咱们才翻身……”
这就是李冬珍和她所照顾的老人们每天的快乐生活,李冬珍告诉记者,她退休前曾是信阳市饮食服务公司的支部经理,2000年开始从事民办养老院工作,1984年她的公公婆婆因意外双双卧床不起,家庭的突然变故让她下定决心要自己办养老院。当初李冬珍手里资金不够,就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养老院。创业13年来,她不断学习完善多项规章制度,实现了养老院服务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凭着自己能吃苦,待老人如亲人,入住的老人越来越多,截至目前,爱心老人公寓已经接纳了600多位老人,其中有40多位是孤寡老人。李冬珍的养老事业在大家的赞誉声中一步步发展起来,原来的场地已经显得太过狭小,为了帮她进一步壮大规模,市委、市政府在浉河边为她规划了6亩地建起了养老院。
在我市,像爱心老年公寓这样的民办养老院有很多。据了解,到2015年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47.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87%。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更加深刻。市民政局部门负责人表示,市民政局将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产业的要求,通过公办、民办养老院,居家养老院等创新方式,解决目前养老难题,“十二五”期间,力争在我市建立一所集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文体娱乐为一体的500张床位以上的综合性养老机构。各县区建立一所300张床位以上的综合性养老机构,老年人平均拥有的养老床位达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张,至少建立一所老年养老机构,养老福利床位占老年人总数的10%至15%,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老有所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