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郑州电(记者 闻有成 王 政)昔日冬闲时节,一些农民或聚在一起打牌、赌博,或在一起吃吃喝喝。而今记者在河南和浙江农村采访时发现,随着来料加工、土地流转、招商引资项目的增多,农民在农闲时间也开始忙求职、忙赚钱、忙创业,挥手告别过去的“闲”生活,忙着寻找更多的致富途径。
来料加工致富忙
早上8点,把孙子送到学校后,59岁的浙江省兰溪市黄店镇社溪村农民范雪娥拿出从经纪人那里拿回的礼品袋,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给礼品袋穿一根收口的丝带。
组织农民干活的是社溪村的经纪人——61岁的唐赛娥。她从企业拿到订单和原料,拿回村里组织大家按照订单要求加工生产,最后将加工好的产品返回企业。现在有70多个人跟着唐赛娥做来料加工,大部分都是和她年纪相仿的妇女。
在浙江,像范雪娥一样从事“来料加工”的农民超过了130万人。2011年浙江来料加工收入达到70亿元,从业人员人均加工费收入达到7158元,来料加工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工程”。在不外出的情况下就地务工、零散就业,使农村出现人人有事干、村村无闲人的局面。
这样的情景同样存在于中部地区。在农村人口达41.7万的河南省汤阴县,政府部门将加工订单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使他们掌握了一技之长。参训学员安置就业率达到99.5%,实现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失地农民本地就业忙
“一开始失去土地,心里慌,也不知道今后生活如何着落,如今集聚区进来这么多企业,出家门就能上班,每月工资2000多元,不比外出打工少!”谈及能够在产业集聚区工作,河南省汤阴县伏道镇西官庄村村民陈素堂显得特别满足。
与很多农民工一样,陈素堂过去农忙时节在家干活,农闲时节外出打工。随着招商引资的推进,大批企业落户汤阴,为失地农民拓宽了就业通道。原本在郑州干建筑活的陈素堂如今是河南永达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
与此同时,土地流转形成的农业合作社成为农民就业的新去向。汤阴县五陵镇村民李全成两年前将土地承包给别人经营蔬菜大棚,自己做起了“农业工人”,每天60元至100元的收入让他很满足。“现在除了拿到每年流转土地的固定租金外,还能按月领工资,可比原来种地强多了。”李全成对记者说。
农村经纪人创业忙
原本以缝纫为生的浙江省青田县农村妇女朱伯英,2006年投身来料加工经纪业务。6年来她累计发放加工费工资800多万元,免费为5500名农民青年进行服装缝纫培训,现在经营着一家颇具规模的服装加工厂。
目前浙江这样的经纪人超过万名。来料加工成为农民广泛创业的“孵化”载体。许多经纪人开始创业办厂,成为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带头人。
在河南省许多县乡,政府把在外打工时间较早、诚信度高、思想活跃、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能人组成劳务经纪人队伍,搜集各地用工信息,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带领乡亲外出务工。同时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求职登记,及时发布适合农民工就业岗位信息,架起了就业桥梁。
许多农民群众高兴地对记者说,农民没有了“闲”时间,现在比技术、比收入的多了,搓麻将、搞赌博的少了;互助解困做好事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邻里关系持续向好,治安状况也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