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秀敏

2012年12月14日,李涛完成了他第61次到血站无偿献血,献血总量达到48600毫升,其中全血5次1800ml,血小板102个治疗量46800ml,献血次数和献血总量在信阳市均位于前列。

现年39岁的李涛是息县工商局八里岔工商所副所长,一名普通的基层公务员。从2000年开始,他寒暑易节,风雨无阻,已经坚持无偿献血12年。他先后2次被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总后勤部卫生部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是第五届“信阳市十大杰出青年”和首届“信阳市十大爱心大使”获得者。

李涛说,我有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是我最快乐最幸福的事情。我愿意永远笑在人后。

他笑在人后,也笑得最美。全国著名的血站管理专家曹永平在与李涛交谈时感慨地说:“我到过全国的绝大多数血站,据我了解,像你这样风雨无阻、长期坚持跑这么远的路程到血站献血,是极其少见的,更是一个常人很难做到的!”

李涛,用他平凡之中的伟大坚守,让一个又一个生命重获生机!

“献血于我是举手之劳”

2012年年初,经信阳市中心血站积极向信阳市有关部门推荐,李涛光荣地当选为第五届“信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电视台、报社的记者们蜂拥而至。直到这个时候,身边的同事们才惊奇地得知了李涛12年坚持无偿献血的秘密。

在李涛的献血证上,清楚地记载着他第一次献血的时间:2000年9月6日。他还在小茴店工商所任市场管理员。当时单位号召大家义务献血,在同事们疑虑重重时,部队卫生员出身的李涛立即报名带头参加献血。没想到,他从此与献血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6年11月5日,当时在岗李店工商所工作的李涛,突然接到信阳市中心血站的电话。血站的工作人员讲:目前血站供血科血小板库存十分紧缺,有一名AB型血的患者病情严重,急需输注血小板,请求李涛紧急捐献血小板。李涛二话没说,便从50公里外的岗李店乡乘农用三轮车赶到息县县城,又坐上血站紧急调用的采血车赶到血站机采室,捐献了两个治疗量的机采血小板……血小板被紧急送到了临床,李涛回到息县时,已是深夜。

这次献血经历让李涛第一次认识了成分献血。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主要是参加人体的凝血功能,主要用于大量出血的抢救和出血性疾病的预防性治疗。对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移植、淋巴瘤等血液病和恶性肿瘤因大剂量化疗或放射线治疗后骨髓衰竭而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并伴有严重出血者的救治是必不可少的;血小板也经常用于抢救严重外伤病人和妇产科大出血患者。从那时起,李涛开始每月都捐献血小板。

其实对于李涛而言,献血绝不像他自己所说的举手之劳那么简单。

过去捐献全血只需几分钟时间,在息县县城的献血车上就能献。而捐献血小板则需要到信阳市中心血站的机采室,并且要在血细胞分离机旁静静地躺上一个多小时。每次献血,李涛需要换乘三、四次车才能赶到市中心血站——坐农用小三轮从岗李店乡赶到息县县城,再从息县县城赶到信阳弘运汽车站,然后再乘公交车到浉河区宝石桥站下车,再步行到信阳市中心血站。那个时候,岗李店乡通往县城的道路路况极差,50多公里的路需要走上两、三个小时。李涛献一次血,在路上就要花去十多个小时,紧赶慢赶,往返一次需要一、两天时间。往往都是迎着朝霞出发,踏着暮色归来。2008年夏季,李涛调到离县城较近的八里岔乡工作,这一状况才稍有好转。

信阳市中心血站的采血护士李梅印象最深的是,2007年冬天的一天,因为有个病人需要紧急输注血小板,李梅早晨七点多钟就赶到了单位。让她吃惊的是,李涛已经如约等在了大门口。原来李涛为了不耽误用血,头一天夜晚就赶到了县城,当天又起了个大早。看到李涛冻得面颊通红,李梅连忙倒杯热水给他暖暖身子。李涛却说,我没事儿,先献血要紧!

李涛印象最深的则是,有一天上午工作走不开,他只好下午才赶到信阳献血,献完血,天已经完全黑了。回息县的班车没有了,坐出租车回家不舍得,(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