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钱钧(1905.5.2-1990.4.13),原名钱运彬。河南省光山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与领导本地农民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豫鄂皖特区手枪队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一师三团连政治指导员、连长,红四方面军第十师二十八团副营长、营长、营政治委员,红四军警卫团政治委员,第三十三团团长,第十一师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团长,第十二支队副司令员,沂山支队司令员,鲁中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警备第三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第九师师长,鲁中军区副司令员,鲁中南军区司令员,胶东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钱钧将军12岁离家出走,步行7天,至开封少林寺谋生。始学徒,后学拳,再学画。学拳,独得朱砂掌;学画,专擅佛堂像。文武之道,皆掌功夫也。

钱钧将军初进少林寺,值班和尚命其烧火。灶前立一木桩,约碗口粗。将军问:“劈柴刀在哪?”值班和尚举手曰:“这就是刀。”将军惊诧。旋见值班和尚用手拧木桩,一拧一片,一撕一片,如拧面团,如撕棉絮。顷刻,木桩化为纷纷碎片。自此将军练武不辍。钱钧将军于少林寺学艺时不识许世友将军。后在延安抗大学习,和许世友同窗,闲谈时方认起少林寺师兄弟之缘。

钱钧将军年轻时随董必武参加革命,并由董必武、黄振亚介绍入党。1928年10月,钱钧将军参加光山县农民自卫军,1930年参加红军。将军在攻打罗山县城的战斗中,作战勇敢,获奖毛巾一条;在双柳镇战斗中,活捉国民党第三十四师师长岳维峻,获奖手枪1支;攻打长潭、新集战斗中,担任登城队队长,率先攻入城内,获奖金牌1枚,手枪1支。将军于战争年代负伤13次,伤15处,被评为一等甲级残废。

红军时期某战斗,敌人一弹击中时任红四方面军三十三团政委的钱钧将军左腹,因失血过多,脸色惨白,昏迷一天一夜。是时,官兵皆疑将军已断气,将其装进一口没有盖的棺材,盖上一块门板,停放在屋后一牛棚里。次日,将军竟苏醒,闻团长与人对话声:“钱政委呢?”“牺牲了。”“在哪儿?”“抬回来啦。”后团长进牛棚,揭门板,见将军躺于棺中眨眼。众人又惊又喜:“政委活过来了!政委活过来了!”将军忆此幽默曰:“阎罗王不要我,我有什么办法呢!”

解放战争时期,钱钧将军曾任山东军区第九师师长、鲁中军区副司令员、鲁中南军区司令员、胶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率部参加了莱芜、兖州、孟良崮、鲁南、潍县、济南、淮海战役。将军指挥作战,勇猛顽强,沉着稳重,人称“常胜将军”。将军家中挂有数把缴获的日本军官指挥刀。其家人告余,将军晚年常取之凝视抚摩,笑曰:“怪了,我这一生怎么老打胜仗呢?”

1965年夏,钱钧将军至江苏海安“角斜民兵团”视察。某日,众民兵请将军表演朱砂掌。将军慨然应允。一民兵捡一石,请将军用之,将军曰:“太小。”又捡一石,稍大。将军仍曰:“太小。”一民兵急回家,搬出一压腌咸菜用之大卵石,排球大小,略扁。将军曰:“此石正好。”言罢,微微一笑,绕石走三圈,随即站定,抬臂悬腕,突举右臂,猛喝一声。只见大卵石砰然断裂数块,碎渣四溅,众民兵皆瞠目结舌。

钱钧将军喜作画,八十四高龄仍挥毫不辍,所画或雄鹰展翅,或青松红梅,或旭日东升;其使笔如使拳,运毫如运指,点划撇捺犹如龙腾虎跃。(本文资料来源于钱钧将军口述,并参考了华川等人的有关文章)

(摘自《北京日报》吴东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