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由于经济困难,病情稍有好转的丈夫,在医生嘱托下,转回了老家疗养。这时的家,几乎已不成个家。高额的外债,瘫痪的丈夫,每月的医药开支,两个年岁尚小,还在上学的孩子。张世言从来没有这样困难过,她茫然了,她不知道该怎么过下去。她多么希望一切还像从前,有丈夫顶着天,自己和孩子整天快乐地生活着。可一切都变了,变得让她感觉恍若隔世。她常常看着一个方向发呆,长时间无语。
邻里私下议论,张士言肯定会离开这个家。是啊,她当时还算年轻,也就36岁。即使她离开这个家,别人也无可厚非。但看着躺在病床朝夕相处十多年的丈夫,泪流满面的婆婆和无助的儿女,张世言心如刀绞,她怎么能舍弃这个给自己带来过欢乐和幸福的家。她暗自流了很多次泪,但她也明白,这无济于事。她知道她现在是这个家唯一的希望。她渐渐掩饰着自己的悲伤,开始安慰婆婆、鼓励丈夫、安抚儿女、操持所有家务,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慢慢扛起了这个坍塌的家。
爱是一种力量
为节省开支,张士言节衣缩食,从来不敢给自己多买一件衣服,身上穿的衣服多是亲朋给的旧衣服,在从前这是从来没有的。面对家庭开支和巨额债务,在婆婆帮助照看两个上学的孩子下,张士言除了照顾好丈夫,每天都坚持上班。
她每天5点多就起床,给瘫痪在床的丈夫喂水,喂药,洗漱,擦洗身体,清理大小便,再做一小时的全身按摩康复训练,然后做饭,洗衣服,再一勺一勺给丈夫喂饭,等一切操持完毕,她才匆匆吃上几口饭,穿好工作服,带着工具,骑着车子,到自己工作的路段,打扫卫生,整理花带。中午下班,她拖着疲惫的身体,急匆匆赶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照看丈夫,问丈夫可舒服,有什么需求,清理排泄物,然后喂药,喂水。一切忙完后再去做饭,处理其他家务。下午,打理好丈夫和孩子们的一切,还来不及休息,她又急忙忙骑车去上班了。晚上,丈夫如果心情好,只需要翻两三次身,但情况不好时,张士言整夜不能睡,给丈夫翻身,聊天,来缓解丈夫烦躁的情绪。
养护工是一个又脏又累的活,每个工人每天分1公里至2公里的路段,负责清扫路段,修剪花带。春夏季节,空气干燥,往往一扫一身灰。秋冬季最累人,长长的道路,飘满了落叶,需要一步一步向前扫,基本是前面扫完,后面又落,有时还需要重复劳动。由于长年劳累和休息不足,张士言又患上了肩周炎,疼得难以忍受的时候,休息一下,然后继续工作。有时天气晴暖,她怕丈夫一个人在床上着急,就会把丈夫抱在轮椅上,推着丈夫到自己工作的路段,让丈夫晒晒太阳,看着自己工作,减少丈夫的急躁心情,自己也安心了许多。有时,孩子周末,也会帮她照看一下丈夫,甚至跑到自己工作的路段帮她清扫路面,这让她很开心。但往往张士言都会打发孩子回去,在家一边学习,一边陪丈夫聊天。
瘫痪病人吃喝拉撒都在床上,特别是大便更是麻烦。每次张士言都用开塞露,用手一点一点地往外掏。也许在普通人眼里,这是多么肮脏的活,但是张士言6年如一日,做着这样的事。她自己也常说,其实,时间长了,也没什么了。很正常,就像父母对待小孩一样。这也许就是爱吧!因为心中有爱的人,就会有力量;因为心中有爱的人,就能战胜一切坚持;因为心中有爱的人,总是心怀着希望。
瘫痪病人最怕的是生褥疮。在天气暖和时,张士言坚持每周给丈夫洗澡。有一次她抱着丈夫洗澡,由于肩周炎,不慎两人同时摔倒,她怎么也抱不起丈夫。家里就她一个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她彻底崩溃了,无助的泪水哗哗地流着。丈夫痛哭而自责地说:“别管我,让我死了算了!”张士言含着泪水说:“不会的,有一天你会站起来的。我不会放弃,你也不要放弃好吗?有你在,我和孩子们就有了主心骨,我们是一个完整的家,有什么事还可以和你商量。就算站不起来,我也会好好照顾你一辈子,把这个家撑起来。”然后她慢慢地趴下,哭着把丈夫拽到背上,一步一步把丈夫挪到洗澡间给他洗澡。
为了让丈夫站起来,张士言利用从医院学来的知识,每天给丈夫做康复锻炼。由于家境苦难,无力购买医疗器械,张士言还自己钻研,利用废旧钢筋,给丈夫研究焊制了一个站立架,坐立床。又用旧布,竹签做了几个绑腿板,帮着丈夫训练。经过自己的悉心照顾和训练,丈夫现在手臂可以动了,这让她开心了好长一段时间,也再次点燃了她对丈夫的希望,她坚信会有奇迹出现。
自从家里遭遇不测,一双儿女多次要求辍学回家照顾父亲,打工接济家里。张士言都愤怒地制止了他们。她告诉两个孩子,虽然家里遭遇了困难,但是不能耽搁了你们前途,就是自己少吃点少穿点,也要让你们上完学,不让自己和丈夫留有遗憾。
功夫不负有心人。漫长的6年慢慢地熬了过去,张士言节衣缩食,勤俭持家,终于供出了两个大学生。如今大儿子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女儿已读大二。这让张士言倍感欣慰,有了更多的自信,也让她常常忘记工作的劳累和持家的艰辛。
爱是一种精神
人生无常,造化弄人。不幸再次光顾,考验着张士言的承受力和爱心。2011年9月23日,70岁的婆婆由于突犯脑血栓,两度摔倒,造成右腿和胳膊严重骨折,从此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病在床。公公去世得早,在家庭遭遇不测时,婆婆是张士言的一个精神支柱,现在婆婆也倒下了,这让张士言倍感压力,连个生活的助手都没了。然而,丈夫是家中唯一的儿子,照顾婆婆的重任责无旁贷地又落在了张士言的肩上。
也许是经历的苦难太多,张士言没有退缩,也没抱怨,平静地承受着这一切,如亲闺女一样照顾着婆婆。为了方便照顾两个病人,张士言把婆婆放在西屋,丈夫放在东屋。晚上,这边给丈夫喂完水、洗漱、翻完身,就跑到婆婆房里,给婆婆洗脚、喂药、喂水、把屎把尿。夜里常常是这边忙完,忙那边,很多时候是彻夜难眠。最初婆婆有大小便都会叫她,她常常是刚迷糊一下,就匆匆跑到婆婆房里。后来张士言慢慢习惯了,就在婆婆有需要时,会准时起床,跑到西屋给婆婆把屎把尿。生活就是这样,让张士言习惯了一切。只是每天她起得更早,忙碌得更晚了,操的心更多了,而长时间的劳累也让张士言不像她该有的年龄阶段的体貌。
张士言不是铁人,但她别无选择。如果放弃,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丈夫,这个家就全垮了。她只有咬紧牙,因为这个家不能没有她,也只有她才能让这个家继续存活下去。哀痛只能让生活更加可悲,只有乐观面对,生活才有更多喜悦。张士言在多年艰难的生活里已养成了这种乐观性格。
婆婆常泪眼婆娑地看着憔悴的张士言说:“好闺女,我们刘家对不起你啊,下辈子我们全家做牛做马也要还你的情啊。”张士言常笑着安慰婆婆:“妈,这是应该的。虽然庆军不能照顾你,我照顾你是一样的,我一定会把你照顾好,把你病养好。”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都说婆媳不两立。张士言却用言行改变着世俗的观念。苦难也许只能让懦弱者逃走,却让强者更强。虽然要照顾两个瘫痪在床的病人,但张士言从来没影响过自己的工作。只是她每天起得更早,打理好病人,收拾完家务,安排好一切,就穿上工作服,带着工具,骑着车子,赶到自己分管的路段,开始自己一天的工作。有时同事请假,她就会随大家一起帮助清扫路段,从来没有搞过特殊。有同事同情地说,张士言,你先回去照顾病人吧!张士言都会笑着说:“谢谢,都安排好了。”在她眼里,工作就是衣食父母,也像照顾病人一样,哪敢不认真的,不细心的。
邻里有时会为她的不幸而叹息,她总是乐观地说:“会好起来的!你看你们大家都在帮我,单位也多次照顾我,还把我工作路段安排在离家很近的地方,让我上班也方便了。现在儿子已经毕业工作,经济生活上都能帮助我,等女儿也出来了,经济压力也会小些,就剩婆婆和丈夫平时吃药,剩下8万多元的债务也可以慢慢还上。”张士言的乐观让大家感动,更让大家敬佩。一个能扛起一切的人,又有什么看不开呢?这是一种精神,一种爱的精神。
平凡的日子,就这样在艰难中一天天地过着。对于别人也许不可想象,但张士言一天天地走来,乐观地面对着。她用自己默默的言行书写着人生的大书,唱着自己人生之歌,诠释着人间大爱,创造着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