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 华
从媒体上看到,贵州毕节五少年因取暖而导致二氧化碳中毒,死在垃圾桶里,此事让笔者痛感社会救助工作的亟待改进和提高;震惊之余,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件小事。
一次,我与几位同事外出办事,车行至东方红大道时,车上的一位八零后的小伙子,用手指着路边人行道上坐着的一个流浪乞讨人员说:晏科长,你看这人,我们应该通知救助站来人帮帮他。救助站是你工作联系的部门,你有没有他们的电话……好像还说了一些如何救助之类的话。他的一席话,说得我有点难为情,因为,我手头没有救助站的电话号码。办事回来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找电话并通知相关人员。为此,我还专门去救助站了解救助等相关情况。
如今,打开信阳新闻网及翻开信阳的报纸,都能找到救助电话了。虽然不太好记,毕竟有了。各级财政用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资金,也由当初的几万、几十万增长到现在的几百万元,我们由衷地体会到,党和政府的确更加注重保障民生了。只盼望,救助电话能像120或119一样好记,救助工作能与110、120联动,实现救助行动快捷高效,确保需要救助的人员能够得到及时救助。
通过这件事,让我对八零后的年轻人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老实说,在此之前,我对八零后、九零后这些独生子女是不太了解的,总觉得他们娇气、不能吃苦、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意识等。但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年轻人身上的那种公民的责任与担当。自那以后,我多次观察身边的年轻人,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因为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视野比上辈人更开阔,观念也更新,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更强,他们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对所在城市的行政工作发表一些自己作为公民的观感、意见。这些言论,属法律允许的范围,不偏激、不犬儒,只是在行使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在表达市民的合理诉求。这类观点和言论,大多具有一定的建设性,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我们生活的社会来说无疑是有价值的。
从这位年轻人身上,我清晰地看到一个市民对城市、一个公民对社会的关切。这是一种充满理性与建设性的表达,是一种饱含克制与善意的建言,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们社会的发展进步。我期待着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也真诚盼望全体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越来越强,那样,我们社会的发展进步就会越来越快,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
无锡东林书院的一副对联说得好: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脚踏实地,温和理性,较真儿而不顶牛,眼高而手不低等,是今天的大多数年轻人共有的可贵品质,体现出的是他们身上的公民素养。这样的年轻人是推进我们的社会快速发展进步的强大力量,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我对这样的年轻人心怀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