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炜
本报12月4日第七版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信阳市第三届公益慈善新闻人物”候选人的事迹,52位候选人在2010年4月至2012年7月这个时间段内,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累计捐赠款物价值最少的43万,最多的达1090万元,他们在事业有成之后,不忘扶贫济困,积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群。读着他们的事迹,在这个寒意逼人的季节里,笔者感觉到了温暖。
仔细阅读这52位候选人的事迹,笔者注意到一个共同点,52位候选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信阳人,绝大多数事业也都在信阳。他们在各自行业中积极打拼,事业有了起色之后,都自觉自愿地采取各种方式做公益慈善,回馈家乡,回报社会。
候选人严方金,土生土长的商城县人,他的事业在商城,利用自己有限的资金,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给予及时的救助:先后捐款28万元,用于资助3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对100名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走访慰问商城县特殊学校学生;向商城县冯店乡老庙村捐款20万元,在该村考龙河上修建了一座桥。候选人苏曦,在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累计捐赠款物价值为217万多元中,几乎近200万元都放在了信阳。
候选人李杰,则更加注重做慈善的延续性和固定性,在信阳市做实体经济的他,选择把做慈善的地方放在了家乡罗山:2010年4月在罗山高中设立3个贫困生助学基金,每年资助罗山高中40名贫困生,截至2012年7月累计捐款24万元;2010年至2012年先后捐款42万元,用于资助4名特困大学生、慰问敬老院及农村孤寡老人,并定期向罗山县孤儿福利院捐赠奶粉、鸡蛋、玩具等。
富而有德,德财双茂。候选人陈再肖是浙江省温州人,因事业发展来到信阳,也积极关注并参与到信阳慈善事业中来:2010年6月参与羊山新区管委会组织的“六一”儿童节活动捐款6万元;2011年5月捐款100万元用于开展信阳市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7月参与信阳市圆梦大学行动捐款8万元;2012年6月资助残障儿童5万元、参与“慈善一日捐”活动捐款2万元、参与“助残日”活动捐款3万元。同样来信阳创业并积极做慈善的还有浙江人王胜伦、薛迪义,广东人陈永强,福建人郑贤清等。
候选人王刚是固始人,是这次捐款最多的,超过了1000万元,从捐款去向看:2010年9月向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团委捐款30万元。10月捐资400万元设立“怡和教育基金”。12月向“北京共青团100365首善行动”捐款30万元;2011年捐资500万元设立“怡和救助基金会”;2012年5月向“北京共青团100365首慈行动”捐资30万元、7月捐资100万元设立“唐山怡和方志奖励基金”,尽管捐款的地方他并没有选择放在家乡,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着一颗投身光彩事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胸怀。
52名候选人,清一色的都是经营实体的企业负责人,这批热心公益的企业精英,传播着真情的爱心使者,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团结互助、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慈善文化精神的同时,充分展现我市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发展企业、回馈社会的德行并重风采,必将引领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构建和谐信阳。因他们施善心阔这样一个共同的特征,当之无愧地成为今日社会之公益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