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 炜

“为了豫南大地的丰收,为了老区人民的微笑,信阳农专人必须一如既往地服务地方、服务三农,在信阳乃至河南的农业大发展中,主动作为,积极担当!”

昨日,一见记者面,谈起信阳农专人的责任时,信阳农专党委书记刘世华语气坚定,掷地有声:“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军号角,勾画了推进‘三农’事业再上新台阶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专题阐述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不断强化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科技、设施、人才、体制支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农专人就应该站位全局,甘于奉献,勇于担当起农业科技进步推广、传播之重任!为市委、市政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应有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主动担当 积极作为 以服务求支持

诚如斯言,在一百多年办学历史中,信阳农专办专科已有54年,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各类毕业生8万余人,他们遍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尤其在信阳等豫南地区已成为各方面骨干力量,其中大部分活跃在全省广大农村,有些还成为某些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服务培训农民以及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带头人的作用。

资料显示:被誉为“夏南牛之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优秀畜牧专家祁兴磊等著名专家学者,双汇集团、正大集团等国内知名涉农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明星”、“养兔大王”李宏伟等带领乡邻共同致富的带头人,全省各级农业管理部门中的众多优秀管理者都曾在信阳农专学习。在信阳农业技术人员中,有80%毕业于信阳农专。

就是这所目前在中国成为惟一一所以“农”字命名的高等专科学校,正在为破解河南这个农业大省农业人才匮乏的难题,作出积极的努力和担当。

为了这份担当,一代代农专人在培养一批又一批农林科技人才的同时,坚持产、学、研结合,把科研、教学和生产部门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协同起来,使得科技直接与产业结合,缩短科技成果转化的时间和环节,促进企业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自2007年以来,该校先后累计承担河南省科普及运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102项,科普活动从豫南到豫北涉及60多个县市的90多个乡镇,直接从事该项活动的科技人员有3000多人次。在科技传播中为当地农村引进和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0多个,水产与畜禽良种15个,应用新成果、新技术40多项。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