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欧阳仕全)今年以来,我市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为切入点,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坚持建设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操作程序化、监管科技化、查案常态化“五化”工作思路,强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今年1月至10月,全市通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成各类交易业务501宗(次),交易额71.80亿元,为地方政府增收节支5.50亿元。
建设标准化,搭建高规格交易平台。我市成立了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将涉及市本级建设工程交易、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资源交易等所有公共资源交易纳入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设置了1个业务集中受理窗口、9个分类业务办理窗口、10个投标报名受理窗口、3个开标厅、5个全封闭评标厅、1个大型多功能交易大厅、1个专家统一管理抽取工作室,基本满足各类公共资源交易场地需求。在评标现场,安装人面识别系统、手机屏蔽仪、自动手机存储柜、视频监控系统和音频采集系统。
管理制度化,用制度管事管人。我市印发了《信阳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方案》、《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办法》、《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发布管理办法》、《招投标业务运行程序(暂行)》、《招标代理机构比选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制定出台了《开评标管理规定》、《评标专家管理规定》和《信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不良行为记录和黑名单制度管理暂行办法》,对业主单位、投标企业、中介机构、评标专家等相关人员进行规范管理。
操作程序化,促使公共资源交易公开透明。我市一是严把招标报名关,二是严格投标报名管理,三是规范专家抽取,四是实行标后复核。随机抽取标书,对评标过程及评审结果进行复核,发现问题并查实的,移交市纪委监察局等有关部门及时查处。
监管科技化,构建全方位监管体系。我市一是开发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招投标管理系统,实现了公共资源交易全程的网络化、自动化、程序化运行。二是开发投标保证金管理系统。该系统拒绝采用现金缴纳、非投标人备案账户转入和一个账户在同一个招标项目缴多份保证金等现象,有效杜绝了围标、串标等不良行为。
查案常态化,彰显交易平台权威。我市抓住工程建设招投标这个关键环节,重点查处项目建设单位规避招标、虚假招标、明招暗定及签订阴阳合同等行为,坚决查处应进未进场外交易违规行为;开通建设信阳公共资源交易网和信阳行政服务网,公布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今年以来,市纪委受理招投标方面问题举报16起,直查快办8起,联合查办5起,重点督办3起,已结案8起,党政纪处分党员干部16人,纠正问题12次(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