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春梅
罗山有许多名片,比如全国4A级景区——灵山寺、红25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董寨国家级鸟类保护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罗山皮影戏、名闻全国的中国画罗山画派、袁隆平院士的超级杂交稻试验田、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中国最早的酒等,对了,自然还包括闻名遐迩、令食客们时时挂念的罗山大肠汤。但在罗山生活工作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禅意已成为罗山的另一张名片。
禅在游中
罗山因灵山而增色,灵山因灵验而出名。任何一个罗山人,都会讲几个或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的事例来证明“灵山山灵”:某某久婚不孕,拜谒灵山寺后得子;某某大考前去灵山寺上香许愿,果然金榜高中;某某商海受挫,灵山寺许下宏愿应验后为佛祖塑了金身……
求一份吉祥与幸福,许一世平安与康宁,灵山寺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与期许,年年庙会、香火鼎盛不衰,这也是灵山旅游壮大的一个根源。可我以为,灵山旅游下一步的提升,应该以禅宗文化为点题之笔。
一次,灵山导游员讲述的一则故事得到了省外办李国胜主任的赞许,连连夸赞解说出了禅宗文化丰富内涵。那是六世祖慧能的故事:
相传五世祖弘忍为选传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大家纷纷叫好!随后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深得弘忍认可,并秘传衣钵,为禅宗六祖。这四句话,透着禅宗文化的空灵与参悟,也恰是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旁山水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主题与精髓。后来去省城出差,我专程拜会了对灵山禅宗文化牵念不忘的李国胜主任。他送我一本亲自编撰的书:《嵩山访禅录》,并题字:“禅非生活,生活即禅”。这八个字,意蕴无穷,深值一悟再悟。
今年桂子飘香的秋日,在杭州萧山机场,厦门航空杭州分公司林皎童总经理接待我们一行,聊起灵山寺的禅宗文化。席间,有着南方人平和儒雅之风的林总问道:“何为禅?怎么理解?”我说:“禅宗的传世思想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追求的是顿悟与自悟。比如我们灵山寺山门匾额左右各有两个大字——‘无物’、‘会心’,也就是空与悟,和这点也是契合的。”林总深以为许,笑着讲起老和尚背女施主过河放下后、徒弟心中却放不下的故事。同行的县文化局李松海局长席散后说:“刚才我真担心林总的问题,不好回答啊!”我笑了,作为在罗山工作的同志,向客人介绍灵山寺时,若只说其灵验似乎浅了点,我们可以不知佛教的净土宗或天台宗,但对于禅宗务必应知一二。
游客踏入山门,游历一番,有的是冲着降香许愿而来,有的是冲着灵山妙水而来,自然也有是冲着临佛门净土、求片刻安宁清静而来。寺门外,红尘滚滚,欲海无边;寺门内,梵音浩渺,心定神闲。禅宗的妙处之一,在于让自己与内心谋一个平衡:有时,现代人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脚步。来到灵山寺,让人一下子静下来,可以等等自己的心灵慢慢靠上来。
所以,当听说县旅游局下步建设提升规划有兴建讲经院与禅修堂的打算时,我很高兴,灵山旅游在兼顾六要素齐全、留客留钱同时,突出“文化为魂”的宗旨,也算不辜负上天赐予灵山的禅之况味。如此,善莫大焉,福莫大焉,兴莫大焉。
禅在茶上
罗山除了幸运地拥有中原四大古刹之一的灵山寺外,造物主还恩赐罗山另一样妙物:茶。
前两天,罗山迎来省级卫生县城的复检。省卫生厅的一位专家在闲聊时说:“在郑州开会的全省各地人,你们信阳人最好认了。”我们忙问何故,她笑着说:“自带茶杯不离手的,肯定是信阳人,茶乡嘛!”
是的,罗山19个乡镇有9个产茶,去年种植面积16.5万亩,茶农人均增收3200元。罗山茶在2012年全省名优茶评比中,选送的9个参评样品全部获奖。茶叶不仅给罗山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形象,罗山人更是在品茶论茗中悟出禅意。
茶与禅有四通:
一曰苦。佛教以为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要看破生死苦,达到大彻悟。而茶性也苦,且苦后回甘,所以女作家三毛说:人生如三道茶,第一道苦如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清风。
二曰静。佛学“戒、定、慧”三学都是以静为基础,禅宗也是始祖达摩面壁打坐数年从静中创出,所以佛门讲究“静修”。而品茶,大口饱喝仅为止渴,行色匆匆中啜饮一口也仅为提神。罗山人则像修禅那样去品茗,茶的精妙才在高妙的香气中慢慢滋润人的心灵,此时的饮茶才能静心静神,一如参禅。
三曰凡。禅宗之悟是要求人们从平凡小事中契悟大道,而开门七件事之一的茶便是琐碎俗务。但是,凭着一颗禅心,便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比如翻腾沸水如人生之考验,土豆萝卜之类会被煮得稀烂,牛肉鹿筋之类会坚硬紧绷。而对茶而言,滚烫之水却是一个机遇与期待,沸水冲过,茶条舒展,茶香溢出,汤色可人,回味无穷。细想之,此难道非禅乎?
四曰放。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如同握在手中的细沙,越是攥得紧,从指缝中漏走得越多。放不下身段,放不下名利,放不下百般感情,可到最后,究竟什么是属于你自己的呢?禅宗讲求内六根、中六识、外六尘,这十八界都要放下,身心方自然轻松。品茶也讲究“放”,其本身也是一种“放”。放下手中工作,放下百般愁思,偷得浮生半日闲,三杯五盏一过,之前纠缠不清的心结,抚平了,熨帖了。所以罗山人的性格与行事中,冲动鲁莽者不多,固执偏拗者不多,即便有不理解、不接受的时候,也会默默向着从容淡定的方向调整自己。
禅为心悟,茶为味悟。
是故,禅茶一味。
禅在画里
说到禅意,就不能不说到罗山画派。
凝视罗山画派的画作,就不能不被水墨天地、尺寸之间充盈的禅意所吸引。
比如,桂行创的画就有一种古意,淡淡地浸润着、弥漫着、挥散着。寥寥几笔的旁逸斜出,你便看出什么树种,生长在什么时间:
疏朗的柳条仿佛笼着早春的嫩淡,浓重的椿荫中有一股炎夏的聒噪,而那赭红明艳的几笔,则是乌桕在秋冬之交的赫然……
然而,这些意象并不是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那常常出现的渔樵,如山间之明月,江上之秋风,唱和千年。
可这,仍不是最最难以磨灭的共鸣。画中,几笔便勾勒出豫南常有的小竹椅,随意地搁放在故园门前,仿佛时时等人来坐。那椅子上的空空,吸引着游子的目光:有多久没回过了,有多久没坐过了,还能回到那熟悉的儿时过往吗?
还有方强的水墨山水,浓重密匝。似乎幅幅都有的云团、繁叶、水塘、山径中,常常会有这样一个小女孩:着橘红布衣小褂,梳两只羊角小辫,挂一布书包。有时一打开他的画,让人甚至忍不住去找寻这个小女孩的图像,如同他刻意或是无意间的钤印。方强画中的红衣小女,同桂行创画中小小竹椅一样,一定有他们自己明白的况味与象征,比如乡愁,比如足迹。
那牧牛打柴的童年光阴、那漫山遍野的脚印与吆喝、那舔着黑黝黝的茶壶吊子的柴火火苗、那淅淅沥沥总也停不了的三月春雨与满地泥泞……
这曾经的过往,在盛宴杯停、午夜梦回时,那么清晰而难舍,当年走出大山的渴望与今天重返故乡的渴望一样强烈难遏。不是人老了总爱回望幼年,也不是现在的事情记不住过去的事情记得清;而是,烙在记印深处的记忆,加上常常浮出的温习,那往事,怎能不历历在目、清晰深刻?
其实,人的一生往往也就是一个圆环,从起点到终点,终点终又归于起点。这圆,便是叶落归根的轨迹,又何尝不是佛家所说的圆满?
放下了,掏空了,便安静了。
那些,是乡愁,是禅意,是禅意的乡愁。
在罗山,禅意,如同一滴墨汁融入生活之水、大千世界中,慢慢化开、晕染、发散。
在罗山,禅意,漂浮在绿茶袅袅升起的烟气上,萦绕在灵山寺钟磬梵经中,蕴藏在“密不透风、疏可跑马”画风里,让人时时去感悟,去涤荡,去教化。
禅宗,是一种宗教;禅意,是一种文化。
禅意,罗山的又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