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周海燕)两年前,浉河区浉河港镇桃园农民资金合作社,由桃园村、郝堂村及马家畈三村联合发起成立。当时,入社农民把家中闲钱集中到合作社,为社员提供资金互助服务。两年过去了,这家合作社社员已从当初的2398人增加到8000多人,覆盖全镇7个村68个村民组;互助金规模由当初的100万元增加到1000多万元;合作社先后发放借款533笔,不仅帮缺钱的农民解了燃眉之急,还增加了农民家庭资产性收入。在这家合作社的带动下,如今该镇农民资金合作社已发展到6家。
“没有当初合作社借我的5万元,我的茶场不会有今天的规模。”两年前,浉河港镇桃园农民资金合作社刚成立,该镇马家畈村种植户陈小权就找上门来,他的茶场要扩大种植面积,还缺5万元,因找不到担保人,也没有房产作抵押,银行不贷款给他,情急中他想到刚办的农民资金合作社。没想到仅用了两天,合作社就完成了所有借款手续,借给他5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都是急需用钱的,虽然数额都不大,但绝对是‘雪中送炭’。”该合作社理事长易保建说,合作社至今发放的533笔借款,都和借给陈小权的钱一样,全部用于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他们中有的缺创业启动资金,有的缺买农药、化肥的钱,有的子女婚嫁手头紧,有的拿不出孩子的学费。桃园村村民张本志去年想创业筹办一个茶叶生产机械厂,可租厂房、买设备得一大笔钱,东挪西凑后仍缺10万元,他找到合作社。合作社帮他进行市场评估后,3天内就办妥了借款手续。茶叶机械厂开工,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当年实现利润30多万元。
把农民手上的闲钱集中起来为农民提供资金互助服务固然是好事,但资金运作没有规范可不行。易保建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在试点探索完善农民资金合作社运作规范,并初步形成了一套运作机制,具体包括:合作社必须有基础股金,即注册资本,在乡(镇)设立的,不低于200万元,行政村不低于50万元;单个社员股金占合作社基础股金比例不超过10%,入社互助金最高不超过20万元;单个合作社规模不超过5000万元;合作社分红不分息,社员入股后只能拿资金占用费和二次分红,且费率不能高于银行同期利率2倍;合作社限制在乡镇区域内发展等。
有了规范约束,浉河港镇首家桃园农民资金合作社运行两年来,533笔借款没有一笔出现风险。如今,这家合作社已发展成为浉河区互助金规模较大的农民资金合作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