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山

作为一处胜景,多少年来,壶口瀑布一直在课本里、在朋友和乡亲们的言谈中、在古诗词里折磨着我,让我日思夜想,心潮澎湃:古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却是“不到壶口心不死。”——“千里黄河一壶收”啊,壶口瀑布,你究竟有何气势,有何魅力,是何尊容,让古今中外那么多文人、名人歌之咏之舞之蹈之……

感谢信阳老新闻旅游团“走遍山西”之旅,让我终于如愿以偿,圆了一睹壶口瀑布风采之梦。

“嘀嘀……”几个小时后,从信阳出发的大轿车终于在壶口瀑布前的一个空场上停下来。

“壶口瀑布,到啦!”导游小李声音里充满了兴奋:“请各位带好贵重物品和雨具,下车参观。天阴路滑,注意安全……”

天上飘着细雨,空气湿漉漉的。一踏上这厚实的黄土地,便听见“轰隆隆……”的雷声传来,同伴说,那是瀑布的吼声。而似有若无的细雨,则是瀑布溅起的水雾……

走进检票口,走下河堤台阶,走过栈桥。在这里,壶口瀑布一下子就真真切切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望着那黄水喧腾浊浪滔天的场面,我不禁挥臂高呼:“黄河之水天上来!”九曲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奔流,汇集千溪万水,浩浩荡荡,来到晋陕大峡谷,在两岸青山的挟持之中,从九天之高奔腾而下,扑进人间的万丈风尘,义无反顾地倾入这千古壶口,造就了这惊心动魄的奇观,让中华民族的黄河,壮大了声威。这就是壶口,让我魂牵梦萦、心向往之的壶口;让我日思夜想、气宇非凡的壶口!这就是镶嵌在黄河腰脊上的一颗明珠;这就是大自然赐给黄土高原的无价塊宝;这就是千里黄河弹奏出来的最响亮、最强劲的音符!

脚下是坚硬的黑色岩石,很滑,全是水流冲刷切割的痕迹。临水的石岸边,有几根水泥桩和铁丝做成的防护栏。我小心翼翼地靠过去,举目上望,在浩荡的河谷里,黄河水携泥带沙,粗犷豪放地流淌着,由平缓而湍急而汹涌而咆哮;水浪由细小而渐大而跳跃而狂暴。原本宽阔平缓的河面,波澜不惊的河水,在这里陡然间像受惊的猛兽般扎紧身子,义无反顾地冲过来,一头撞下石壁,摔进坚硬狭窄、深达30多米的“龙槽”,激起冲天巨浪和漫天黄雾,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石槽内像一锅煮开了的沸水,挤挤压压碰碰撞撞,混浊的黄水咆哮跌宕,欢腾着、跳跃着向下游闯去,成就了一幅雄伟壮观举世无双的画面。脚下的石岸颤抖着、轰鸣着,眼前全是滔滔黄浪。水雾在山谷里升腾,丝丝缕缕落在脸上、身上,抺一把,手上竟然沾满了尘土。我被大自然的鸿篇巨制、鬼斧神工所震撼,浑身紧张,头晕目眩,木然地兀立着,头脑里一片空白,好半天才回过神来:什么叫翻江倒海?什么叫雷霆万钧?什么叫粗犷豪放?什么叫大气雄浑?这壶口瀑布不就是么?“千里黄河归一壶”,这个“壶”也太大、太神、太奇、太名副其实了。

沿“龙槽”东岸往下游走去,探头下望,只见从高瀑跌落下来的河水,碰撞出大大小小的浪头,打着千万个旋涡,飞快地向下游冲去,而后便渐渐地放缓了脚步。在“龙槽”的尾部,这条黄龙仿佛困乏了,疲倦了,静止了,不再流动了似的,黄黄地拥挤着躺在河床里。黄河水,在这里经历了粉身碎骨的摔打大跌大起的激昂,完成了轰轰烈烈酣畅淋漓的一个过程……

我们所在的观瀑点对岸是陕西。那里也有成群结队的游客,近得几乎可以看清眉眼。他们的照相机闪光灯不停地闪烁。我们挥手向对方致意,他们也礼貌地挥手、大声地呼喊着什么。虽近在咫尺,却恍若天涯。在雄奇的大自然面前,我们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

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转身往回走时,我在想,这滔滔黄河,分明就是中华民族的血管;黄河里流淌的,分明就是炎黄子孙的血脉!黄河东流,走过了九曲十八弯,造就了黄土高原的起伏、开阔、博大和沉雄,才有了根根血管的不断粗大和贲张。面对壶口瀑布,我明白了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和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为什么会有百折不回、生生不息的精神。因为,黄河要奔向大海,就不怕千山万壑的阻挡,就不怕跌入壶口而粉身碎骨;生命要坚持,民族要振兴,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不怕强敌侵扰,就不怕外患内忧。中华儿女敢于流血牺牲,敢于前赴后继;中华民族始终不倒的是顽强的精神,是始终传承的黄河文化……